观念是对较大事情的总看法,它本应是个人经验和真情实感的组织,但当其脱离亲知时,则容易变得抽象、空洞乃至虚假,并可能构成具有强制力的意识形态。

观念是对大事情的看法,or better,观念是大的看法、总的看法。

观念的理在于它跟真情实感的联系。观念而合乎观念之理,而跟真情实感相联系,我们会说它是有血有肉的观念。没有真情实感的观念,我们称作抽象观念。

我们所怀的虚假观念首先是把自己骗住。…我们不仅会出于真情实感行动,我们也会依循或基于某种观念行动。

展开阐述

“观念”(idea/notion)在书中的讨论中,被界定为比日常“想法”或“看法”更宏大、更系统的总体看法。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

真实的观念 vs. 虚假的观念

观念的真实性,即其“理”,在于它是否与“真情实感”和“007-核心概念-亲知”紧密相连。

  • 有血有肉的观念:植根于深厚的个人经验和真实感受,是经过“消化”的、内化了的知识。
  • 抽象/空洞/虚假的观念:当观念与其经验基础脱节,就变得空洞。当这种空洞的观念被用来指导行为时,就成为“虚假”的。例如,一个人可能口头上持有“众生平等”的观念,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对他人颐指气使。这种虚假首先是“自欺”。

观念的来源:经验与意识形态

在理想状态下,观念由个人经验慢慢培养而成。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传统习俗的瓦解和大众教育的普及,人们的观念更多地是从外部的“观念体系”或“意识形态”中习得。统治阶级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制造和传播意识形态,为民众提供现成的“思想”。这使得现代人脑中充满了大量未经个人经验验证的抽象观念。

观念的力量与危险

观念并非只是停留在头脑中的想法,它能直接引发情绪和行动。尤其是虚假的观念,能够催生出强烈的、破坏性的情感和行为。书中指出,历史上由异教观念、反犹观念、阶级斗争观念等引发的仇恨与屠杀,其规模和残暴远超原始的冲动,因为这些行为是基于一种扭曲的“理”而非直接的个人恩怨。

观念批判

面对虚假观念的泛滥,作者强调“观念批判”是读书人的核心职责。这种批判旨在揭露流行观念和意识形态的空洞与虚伪,为真实观念的生长开辟空间。但它并非要用一套新的“正确”观念去取代旧的,而是通过否定性的批判,促使每个人回归自身的经验与实践,从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有血有肉的真实观念。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