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是为了解释反常现象、弥合常识矛盾而建构的,通过对常识中道理的系统化、整体性组织,为形形色色的事物提供统一解释的道理系统。
理论所依的道理从哪里来?从常识来。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
理论并不是常识的集合,它把包含在常识中的道理加以疏通和变形,组织成一个连贯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有些道理是原理,是大道理,统辖另一些道理。
理论的普遍性不是靠在广度上外推,理论的普遍性是深度带来的。
展开阐述
理论源于人类理解世界的本能冲动。当004-核心概念-常识无法解释反常现象(如虹吸)或其内在道理发生冲突时,我们就需要超越常识,通过营建理论来提供更连贯、更系统的整体解释。理论采掘常识中蕴含的道理,但它并非对常识的简单总结或精致化,而是一项旨在统一解释世界的新事业。
理论的类型
本书主要区分两种理论形态:
- 002-核心概念-自然哲学: 以亚里士多德的思辨理论为代表,它通过对经验和概念的反思来融通道理,追求对世界进行可被自然理解的、整体性的解释。其理论的整体性依赖于各部分观念之间自然可解的融洽关系。
- 003-核心概念-实证科学: 以牛顿的物理学理论为代表,它通过数学与实验的结合来探索客观世界的运行机制。其理论的整体性依赖于数理推论的一致性,结论的真伪取决于007-核心概念-预测和验证。
核心特征
- 系统性与统一性: 理论将零散的道理组织成一个由基本原理统辖的连贯体系,力求对尽可能广泛的现象提供统一解释。
- 超越与改造常识: 为了建构统一体系,理论家必须对常识中的道理进行组织、取舍和变形,因此理论的结论常常会与常识相左。
- 追求深度: 理论的普遍性并非来自对现象的简单归纳,而是通过发现深层机制或贯通深层道理来实现的,从而能够解释看似无关的现象。
理论的演变
一个整体性的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体系)极难被局部的反例(证伪)所驳倒,它通常只能被另一个更成功的整体理论所取代。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以及从自然哲学到实证科学的革命,都体现了理论整体被整体替代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