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科学是通过数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索独立于主观经验的客观世界机制与规律,并以可验证的精确预测为标志的知识体系。

实证哲学或实证科学摆脱了形而上学的体系约束,它提出的假说或定律不一定直接与整体相联系,而是依靠观测资料得到证明。

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到牛顿物理学的转变和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转变不是同类的转变,前者是一个远为根本的转变,是从自然哲学到物理学的转变,后者则是物理学这门实证科学内部的范式转变。

科学是真理,但它不是全部真理,也不是首要的真理。

展开阐述

实证科学,又称近代科学或实验科学,是自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形成的一种新的认知形态。它与传统的002-核心概念-自然哲学根本不同,其目标不再是寻求对世界的自然理解,而是通过数学化和实验的手段,揭示独立于人的经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运行机制。

核心特征

  1. 数学化取向: 实证科学将数学作为其核心语言和基本原理,致力于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可测量的、定量的关系。它相信“大自然这部书是用数学文字写成的”,并通过数学推理达及远超日常经验的领域。
  2. 依赖实验与观察: 与自然哲学依赖普遍经验不同,实证科学依赖借助仪器进行的系统观察和精心设计的008-核心概念-经验与实验来生产和验证事实。实验事实,而非经验事实,成为理论的首要依据。
  3. 假说-预测-检验模式: 科学005-核心概念-理论通常以006-核心概念-假说的形式提出,其有效性不取决于是否“合乎道理”,而在于能否做出新颖、精确且可被实验证伪或证实的007-核心概念-预测
  4. 追求客观机制: 它旨在发现现象背后的深层机制(how),而非探究其目的论意义(why)。这些机制是独立于观察者的客观存在,构成了科学所追求的“实在”。
  5. 概念的自主性: 实证科学会改造旧有概念或创造全新的技术性概念(010-核心概念-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这些概念的意义由理论体系自身严格定义,可以与004-核心概念-常识和自然理解相悖。

深远影响

实证科学的兴起,标志着知识观念的根本转变。它成功地建立了关于客观世界的普适理论,取得了巨大的预测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但其代价是放弃了对世界的整体性、充满感性内容的“自然理解”,导致了技术性理解与日常理解的分裂。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