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概念以人的生活经验为基准、互相渗透且充满感性内容;科学概念则以理论为基准,由理论体系严格定义,追求数学化和可操作性,并可以与常识相悖。

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我们的基本概念重新审视,加以重构。

日常概念的自然演化是在同一个平面上进行的,新概念出现了,取代了旧概念。科学概念的产生却不是这样……科学概念原则上并不取代自然概念,而是构造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新的语言,一种亚语言。

我们无法靠细致分析运动、力、重量这些自然概念获得它们的科学定义。

展开阐述

003-核心概念-实证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改造日常概念、营造科学概念的过程。这两种009-核心概念-概念与语词在基准、性质和功能上存在根本差异。

日常概念(自然概念)

  • 基准: 以人的日常生活和普遍008-核心概念-经验与实验为基准。例如,“鱼”的概念主要由“在水里游”这一自然形象界定。
  • 性质: 概念间互相呼应、互相渗透,充满丰富的感性内容。例如,“距离”一词不仅指空间长度,还交织着冷淡、拒绝等情感意味。
  • 功能: 服务于004-核心概念-常识和自然理解,帮助我们在生活世界中进行沟通和行动。

科学概念(技术性概念)

  • 基准: 以特定科学005-核心概念-理论为基准。例如,生物学根据机体结构和生殖方式,将鲸鱼排除在鱼类之外。
  • 性质: 追求严格、无歧义,其意义由理论体系(通常是数学化的)精确定义,剥离了感性内容。例如,物理学中的“力”或“加速度”是严格的数学量,其内涵由力学定律规定。
  • 功能: 服务于理论建构,对世界进行统一的、可验证的、可操作的描述。科学概念可以与日常概念的含义大相径庭甚至完全冲突(如“空间弯曲”、“无意识动机”)。

科学概念的演变并非像日常概念那样是自然的、就事论事的,而是系统的、有方向的(数学化倾向)。它并不旨在取代日常概念,而是在其之上构建起一个相对自治的、新的“亚语言”体系,这座由技术性术语构成的“德尔菲神秘之城”,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客观实在的强大工具。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