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是在我们无法直接判明其真假时,作为一个逻辑出发点而设定的前提,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其推论来反向检测其真实性或为特定论证提供便利。
“假说”来自希腊词hypothesis,它和英文词supposition构词相同,意思也相同,都是说“置于某事物之下”。
把整个理论作为假说提出……提出假说的目标是通过验证来证明该理论为真。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所有的哲学—科学推理都与假说无关。哲学—科学推理都源于真理性的前提。
展开阐述
“假说”(Hypothesis)一词源于希腊语,本意是“置于其下”,指作为推论基础的前提。在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假说的地位和功能截然不同。
在自然哲学中
在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002-核心概念-自然哲学中,理论推理必须源于自明的、真理性的前提,而不能基于真假未知的假说。基于假说的推理被认为是“辩证”的,只能产生“看法”(opinion)而非最高的知识(episteme)。哲学005-核心概念-理论并非以假说形式出现,它不追求“有待验证”的真理,而是致力于通体自明,使其阐述的道理能被自然理解所接受。因此,对哲学理论使用007-核心概念-预测-检验的模式是一种根本性的误解。
在实证科学中
与此相反,003-核心概念-实证科学的理论则通常以外在于资料的假说形式出现。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假说,旨在通过它推导出的007-核心概念-预测能否被008-核心概念-经验与实验所验证,来反向确认该理论的真伪。这一“假说—预测—检验”的程序与实证科学的本质紧密相连。
- 作为临时假定: 大多数科学理论最初都是有待证明的临时假定。
- 作为操作工具: 有时,假说也被用作方便计算或说明的数学工具,而不声称其物理实在性,如奥西安德为哥白尼《天球运行论》所写的序言。
牛顿著名的“我不杜撰假说”(Hypotheses non fingo)并非否定所有假说,而是特指那些无法通过数学和实验数据证明的、纯粹由心智构造的形而上学思辨,这实质上是近代科学向传统形而上学发起的挑战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