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加反思就接受的、关于寻常事实的认定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服务于生活和行动的道理。
为了真正解释反常的事情,为了在看似矛盾的事情中有所取舍,我们不能停留在常识上,需要把常识提供的道理加以贯通,形成一个道理系统,我们称之为理论。
常识是个筐,装着各种各样来历的有用没用的知识和见识,有的来自传说,有的来自书本,有的来自经验或印象。
即使有了哥白尼,我们说太阳东升西落也不是一种错误。我们每一天都依据这些常识看待世界,依据这些常识行动。
展开阐述
常识是我们理解和应对世界的基础,它由一系列关于“寻常事实”(如水往低处流、太阳东升西落)的认定和其中包含的、不相连属的“道理”构成。这些道理根植于长久以来的共同体008-核心概念-经验与实验,并通过语言和文化代代相传,成为我们进行自然理解的起点。
核心特征
- 服务于生活: 常识的首要功用是应付日常生活和指导行动,其重要性由感性和经验上的用途决定,而非理论体系中的逻辑地位。
- 默会与自明: 常识中的道理通常是默会的,我们无须太多学习就能明白和接受。它本身并不追求体系化的解释,而是在具体情境下“就事论事”。
- 非体系化: 与005-核心概念-理论不同,常识并非一个由原理统帅的严密系统。它的各个片段以繁杂的方式互相勾连,有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如“两小儿辩日”)。
- 理论的源泉: 002-核心概念-自然哲学和003-核心概念-实证科学都从常识中采掘其最初的道理。理论通过对常识道理的疏通、组织和变形,来建构其统一的解释体系。
与理论的关系
理论的结论常常与常识相左(如“地动说”)。但这并非简单的对错问题,因为两者的“用途”不同。常识关注事物在生活世界中的意义和联系,而理论追求的是对现象的连贯、系统性解释。科学的发展会用“科学常识”(如“鲸鱼是哺乳动物”)来更新旧有常识,但并不会完全取代常识在日常生活中的根本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