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是理论根据其内在机制推导出的、原则上不通过该理论就无法做出的、关于新颖现象的断言,其能否被证实是检验实证科学理论真伪的核心标准。
准确预测的能力似乎单单属于科学。
科学怎么一来就有了预测的本领呢?科学是通过发现机制做出预测的,通过对机制的把握,它能预言一种从没有出现过的新颖现象。
哲学理论完全是解释性的,和预言毫无关系。
展开阐述
预测能力是区分003-核心概念-实证科学与002-核心概念-自然哲学的关键特征。它并非指代日常生活中基于经验的预期(如“太阳明天将从东方升起”),而是指那些超越经验、必须通过特定005-核心概念-理论才能做出的新颖预言。
在实证科学中
- 核心检验标准: 在006-核心概念-假说-预测-检验的模式中,预测扮演着决定性角色。一个理论的价值和真伪,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能否做出准确且能被008-核心概念-经验与实验证实的预测。例如,门捷列夫周期表对新元素的预测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对光线弯曲的预测,都是支持其理论的强力证据。
- 源于机制发现: 科学的预测能力并非来自对“规律”的简单归纳,而是源于对现象背后深层机制的发现。正是通过数学化的长程推理,科学才得以把握远离日常经验的机制,从而预言全新类型的现象。
- 与实验紧密关联: 科学预测的验证往往需要通过实验来生产出相应的事实,而非仅仅“验之于经验”。
在自然哲学中
与此相反,自然哲学(及一般哲学理论)的本质是解释性的,而非预测性的。它旨在通过对经验的反思和概念的考察,让世界变得可以理解,而不是让世界变得可以预言。用预测能力来要求和衡量哲学理论,是对其性质的根本误解。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不会因未能预测罗马帝国的兴起而减损其价值,因为其目的在于使现象在目的论上变得可理解,而非通过致动因变得可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