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是一种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唯物主义理论。它主张,心灵状态的本质不在于其内在构成(如理论-同一性理论所认为的大脑状态),而在于它所扮演的功能因果角色

然后是功能主义理论 (functionalism)(第 2.4 节)

核心论点

功能主义认为,一个心灵状态(如“疼痛”)是由它与其他心灵状态、感觉输入(sensory inputs)和行为输出(behavioral outputs)之间的因果关系网络所定义的。

例如,“疼痛”这个心灵状态的功能可以被定义为:

  • 它通常由身体损伤(输入)所引起
  • 它会引起其他心灵状态,如“痛苦”的信念和“希望疼痛停止”的欲望。
  • 它会引起特定的行为(输出),如呻吟、退缩等。

任何一个能够扮演这个因果角色的系统状态,无论其物理构成是什么(是人类大脑、章鱼的大脑,还是硅基芯片),都可以被认为是“疼痛”。

对同一性理论的回应

功能主义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解决理论-同一性理论所面临的“多重实现”(Multiple Realizability)难题。功能主义者认为,心灵就像软件,可以运行在不同的硬件(物理系统)上。重要的不是硬件本身,而是软件所执行的功能。

这种观点严重地违背了我们的常识。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似乎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的心理活动。

面临的挑战

尽管功能主义成功地解释了心灵状态的多重实现可能性,但它也面临着自身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它是否能充分解释意识的主观体验,即概念-质性内容(Qualia)。

  • 颠倒光谱思想实验:设想一个人,他看到的所有颜色都与我们系统性地颠倒(例如,他看到我们所说的“红色”时,其主观体验是我们看到“绿色”时的体验),但他在功能上与我们完全一样。功能主义似乎不得不承认他与我们的心灵状态是相同的,但这忽略了主观体验上的巨大差异。
  • 中文屋思想实验:由人物-约翰·塞尔提出,旨在论证一个系统即使能在功能上完美地模拟对中文的理解(正确地处理输入并给出输出),但它本身可能完全不理解中文的含义。这挑战了“正确的功能等同于真正的理解”这一功能主义的核心观点。

这些挑战表明,仅仅定义功能角色,可能不足以完全捕捉到心灵,特别是意识体验的全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