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理论

同一性理论(Identity Theory)是一种理论-唯物主义的心灵哲学理论,它直接主张心灵状态与大脑状态是同一的。这里的“同一”不是指相关或相似,而是指绝对的、数量上的一致,就像“水就是H₂O”或“闪电就是大气放电”一样。

唯物主义的行为主义理论 (behaviorism) 和同一性理论 (identity theory)

核心论点

理论-逻辑行为主义失败后,同一性理论作为一种更直接的理论-唯物主义形式出现。它不试图将心灵翻译成行为,而是直接断言,我们所说的“心灵”或“意识”,实际上就是大脑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认为心灵无非是大脑而已。

这一理论也被称为“心脑同一论”(Mind-Brain Identity Theory)。它认为,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最终将能够为每一种心灵状态(如“感到疼痛”、“相信P”)找到其对应的特定大脑状态(如“C-纤维兴奋”)。

优势

  • 解决了因果互动问题:如果心灵状态就是大脑状态,那么心灵与身体的因果互动就不再神秘。大脑状态(作为物理状态)自然可以引起身体的行为,也可以被身体的其他物理状态所影响。
  • 符合科学世界观:它完全兼容现代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框架,将心灵现象纳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范畴。

面临的挑战

同一性理论虽然简洁有力,但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多重实现(Multiple Realizability)**问题:

  • 如果一种心灵状态(如疼痛)必须与一种特定的大脑状态(如人类的C-纤维兴奋)完全等同,那么这就意味着没有这种特定大脑结构的其他生物(如章鱼、外星人)或机器(如人工智能)就不可能感到疼痛。
  • 然而,直觉上我们认为,不同的物理系统完全可能实现相同的心灵功能。一个由硅芯片构成的机器人,即使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大脑,也可能拥有思想和感觉。

这种观点严重地违背了我们的常识。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似乎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我们的心理活动。

由于多重实现的挑战,许多哲学家转向了理论-功能主义,后者认为心灵状态应由其因果角色而非其物理构成来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