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系抚育是指在以两性分工为基础的社会中,子女的抚育必须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的一种社会制度安排,它并非出自生物本能,而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完整的社会化教育,从而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文化需要。
从生物层上说,抚育作用是以单系开始的。
我们在母亲之外不能不去认一个父亲是因为我们生活所依赖的社会结构是以性别来作为分工基础的。在以性别分工来构成的社会里,生活单位必须由男女合作组成。
两性分工和抚育作用加起来才发生长期性的男女结合,配成夫妇,组成家庭。
展开阐述
“双系抚育”是理解生育制度的关键一环。费孝通通过辨析生物事实和社会事实,揭示了父母共同抚养子女这一看似“自然”的现象,实际上是一个精心构建的社会产物。
生理抚育的单系性:一个反常识的起点
从纯粹的生物学角度看,抚育是单系的,完全由母体承担。从受精卵的营养供给,到哺乳期,子代在生理上只依赖于母体。父亲在生理上与子女并无直接的抚育关联。这就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社会是如何把与生理抚育无关的“父亲”这一角色,拉入到抚育工作中来的?
对流行解释的批判
作者否定了两种常见的解释:
- 父爱本能论:认为父亲天生就爱自己的孩子。作者指出,父子间的生物联系并不像母子间那样明确(甚至在某些文化中不被认知),且“不认账”的父亲普遍存在,证明父爱并非可靠的生物本能。
- 夫妻感情论:认为男性是出于对配偶的爱而“爱屋及乌”,愿意分担抚育责任。作者认为,用流动的感情来解释需要长期稳定的抚育制度,是本末倒置。更应该说,是共同抚育的需要,才要求夫妻间建立长久稳固的感情。
双系抚育的社会根源:两性分工
费孝通给出的答案是:双系抚育的根源在于社会性的两性分工。
- 在几乎所有人类社会中,知识、技能、行为规范和职业都按性别被严格划分(即**006-核心概念-男女有别**)。男性和女性各自掌握着一部分社会生活内容。
- 一个孩子要成长为完整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同时从父亲和母亲那里学习分属于不同性别的知识和规范。只跟母亲长大的男孩无法获得完整的男性教育,反之亦然。
- 因此,一个能够提供“全盘生活教育”的抚育单位,必须是一个包含男女两性的合作团体。这就决定了抚育必须是“双系”的。
正是这种抚育子女的共同需要,才要求男女建立起一个长期的、被社会所认可的结合,即**048-核心概念-婚姻确立**,从而组成家庭。双系抚育是因,婚姻家庭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