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权力是社会为实现对个人的规训,而授予在抚育过程中代表社会执行管教责任的父母(或其代理人)的、用以约束和改造子女生物本能的力量,它根植于社会规范与个体本性之间的根本矛盾。
权力是社会控制个人的力量,它发生在人类本性和集体生活的不相谋合处,生物和社会的矛盾场合下。
在一个抚育是父母的责任的社会中,父母就得代表社会来征服孩子不合于社会的本性,因之生物和社会的冲突一化而为施教者和被教者之间的冲突,再化而为亲子间的冲突。
解决这难题的一个方法就是父母的分工:由父母分别担任社会性和生理的抚育工作。最普通的分工方式是严父慈母的安排。
展开阐述
“父母权力”是理解家庭内部关系,乃至个人性格形成的关键概念。它并非源于父母个人,而是源于社会本身。为了将一个自然的“生物人”转变为符合规范的“社会人”,社会必须对其进行约束和改造,这种力量就是权力。在以家庭为基本抚育单位的社会中,父母便成了这项权力的代理执行者,这就在亲子之间埋下了冲突的根源。
权力的来源与本质
- 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个体与生俱来的本能和欲望,并不完全符合社会生活的要求。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用一套人为的规则(文化)去塑造和约束个人本性的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触礁”,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干涉与压力。
- 权力的执行者:社会通过父母来行使其权力。父母承担起“教”的责任,代表社会去“征服”孩子身上不合规范的本性。因此,生物本性与社会规范的冲突,就具体表现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冲突。
权力的分配方式
抚育作用包含“生理性抚育”(如喂养、保暖)和“社会性抚育”(管教、规训)两部分。前者易产生亲密感,后者则易引起对抗。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权力在家庭内部通常会以特定方式分配:
-
严父慈母模式(父权社会)
- 分工:母亲主要承担生理性抚育,与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系(慈母);父亲则主要承担社会性抚育,代表社会执行纪律和惩戒,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严父)。
- 结果:这种分工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不同的情感,容易形成“恋母仇父”的情结(俄狄浦斯情结)。父亲的角色充满内在矛盾,既要维持权威,又难以割舍亲情,因此有“易子而教”的需求。
-
舅权模式(母系社会)
- 权力转移:管教的权力从家庭内部转移出去,由母亲的兄弟,即母舅,来扮演“严父”的角色。
- 结果:在这种模式下,父亲可以从管教责任中解脱出来,成为孩子慈爱、温和的朋友和玩伴。家庭内部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但孩子憎恶的对象则从父亲转移到了母舅身上,形成“恋姊仇舅”等不同的情结。
女性的情结
在父权社会中,女孩与父亲的权力冲突相对较弱。她真正的权力冲突,往往发生在婚后,表现为与掌握家庭权力的婆婆之间的“婆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