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之一,其根源在于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模式下,人口持续流入的大城市住宅用地供给严重不足。高房价不仅催生了巨额的居民债务、抑制了消费,也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并与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深度捆绑,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复杂局面。

地区房价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供需失衡。人口大量涌入的大城市,居住用地的供给速度远赶不上人口增长。

土地流向与人口流向背道而驰,地区间房价差距因此越拉越大。

房价连着地价,地价连着财政,财政连着基础设施投资,于是经济增长、地方财政、银行、房地产之间就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复杂关系。

展开阐述

核心成因:供需严重失衡

中国大城市房价高企,根源在于供给和需求两端的严重错配。

  1. 需求端:人口向大城市持续集聚 现代经济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使得就业机会和优质公共资源不断向大城市集中,吸引了大量人口持续涌入,产生了对住房的巨大刚性需求和投资需求。

  2. 供给端:住宅用地供给严重受限 与强劲的需求相反,大城市的住宅用地供给受到多重因素的严格限制:

    • 土地指标错配:在“人地分离”的土地指标分配制度下,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没有跟着人口流动,反而向人口流出、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倾斜,导致人口流入地“无地可用”,人口流出地“有地无人用”。
    •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依赖:地方政府垄断了住宅用地的一级市场。为了维持002-核心概念-土地财政,地方政府有强烈动机去限制住宅用地供给,以维持土地稀缺性,抬高地价,获取高额土地出让金。

深远影响与后果

高房价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全局的核心议题之一,其后果是系统性的:

  • 催生巨额居民债务:高房价是030-宏观现象-居民债务快速攀升的最主要原因。居民为购房不得不背负沉重的按揭贷款,债务占GDP比重在十年间增长了三倍。
  • 抑制居民消费:高额的房贷支出严重挤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抑制了其在其他领域的消费能力,是造成035-宏观现象-低消费与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
  • 加剧贫富差距:房价的飞涨,使得有房和无房家庭之间的财富差距迅速拉大。房产成为代际财富传承的主要载体,固化了社会阶层,加剧了034-宏观现象-贫富差距
  • 捆绑地方财政与金融风险:高房价支撑了高地价,是地方政府002-核心概念-土地财政003-核心概念-土地金融模式得以运转的关键。这形成了“房价-地价-财政-基建投资-银行”的连锁关系,房价一旦大幅下跌,将可能引爆地方财政和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

改革方向

为解决房价问题,近年来的改革主要围绕“房住不炒”的定位展开:

  • 需求端:通过限购、限贷等政策,遏制投机性需求。
  • 供给端: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推动“人地挂钩”,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设租赁住房,以增加大城市的住宅供给。
  • 长效机制:探索房地产税等长效财税机制,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