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际双循环”是2020年提出的国家发展新战略,核心是改变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强大而繁荣的国内市场为增长主体,同时保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全球化,借助巨大的投资和出口,几十年内就成长为工业强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我国GDP相当于1960年全球GDP的总量(扣除物价因素后)。但过去的发展模式无法持续,经济结构内外失衡严重,而国际局势也日趋复杂,中央于是在2020年提出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一个发展战略上的转型。
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展开阐述
提出背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源于对中国经济内外环境变化的深刻判断:
- 内部结构失衡: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高投资和大规模出口,导致了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特别是035-宏观现象-低消费与产能过剩。居民收入和消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偏低,内需不足,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待加强。
- 外部环境剧变:随着中国经济体量持续增大,对全球市场的冲击日益显著,引发了与日俱增的贸易摩擦,如018-关键事件-中美贸易冲突。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大大增加。
面对内外挑战,过去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大进大出”模式已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必须进行战略转型,将发展的立足点更多地放在国内。
核心内涵
“双循环”并非孤立的两个循环,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核心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 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根本在于畅通国内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构建一个强大、完整的内需体系。其关键是扩大居民消费,通过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缩小034-宏观现象-贫富差距等措施,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让经济增长更多地依靠内需驱动。
-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要通过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吸引全球的商品和优质资源要素,促进国际循环。同时,要继续参与国际经济循环,在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支撑和促进国内大循环。
实现路径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协同推进:
-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008-核心概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高质量的创新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 强化需求侧管理: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打通经济堵点:深化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阻碍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