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冲突是2018年以来中美两国间持续的贸易争端,其表象是美国以贸易逆差和“中国抢走美国就业”为由加征关税,但深层根源在于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对美国的技术地位和全球产业链主导权构成了实质性挑战。

在中美贸易冲突中,美国政客和媒体最常提起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

中国制造业崛起和中美贸易对美国的就业冲击其实不重要。相比之下,对美国的技术冲击和挑战更加实实在在,这也是中美贸易冲突和美国技术遏制可能会长期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阐述

背景与表象

自2018年起,美国政府以巨大的对华贸易逆差为由,依据其国内法“301条款”,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引发了持续至今的贸易冲突。在冲突过程中,美方最常用的政治说辞是“中国制造抢走了美国工人的工作”,认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后,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冲击导致了美国制造业的衰落和大量就业岗位流失。

冲突的深层根源

本书作者认为,将冲突归因于贸易逆差和就业冲击是夸大其词,冲突的根源在于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1. 对“就业冲击论”的驳斥: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比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处于长期下降趋势,这是技术进步(机器替代人工)的必然结果,与中国关系不大。虽然来自中国的进口确实对部分地区和行业造成了短期的就业冲击,但从美国整体来看,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降低了其他行业的生产成本,反而促进了整体就业。将结构性失业的政治责任转嫁给中国,是美国政客的惯用策略。
  2. 真正的根源——技术与产业链的挑战:冲突的根本原因并非贸易,而是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对美国的技术霸权和全球产业链主导地位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制造业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根基(美国约七成的研发和专利来自制造业),而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已超过美国,并在高技术领域不断追赶。这种来自“老二”的强力竞争,动摇了“老大”的核心利益,是美国采取遏制措施的根本动因。

冲突的实质与影响

  • 冲突的实质:中美贸易冲突的实质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围绕全球经济和技术主导权的结构性竞争,因此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会轻易因政府更迭而消失。
  • 对中国的影响:中美贸易冲突的爆发,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部环境的剧变,是中国在2020年正式提出009-核心概念-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背景。它凸显了增强国内市场、降低对外部需求和关键技术过度依赖的紧迫性,加速了中国经济向内需驱动和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型。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