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双反”调查是指自2011年底起,美国和欧盟为保护本国企业,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并征收高额关税的贸易保护事件。它沉重打击了当时严重依赖出口的中国光伏产业,但也倒逼中国开启了国内光伏市场,并最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崛起。
2009年到2011年,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相继爆发,欧洲各国大幅削减光伏补贴。同时,为应对我国企业的冲击,美国和欧盟从2011年底开始陆续对我国企业展开“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关税飙升。
…由于最终市场在海外,所以一旦遭遇欧美“双反”,就从需求端打击了全行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
展开阐述
背景
- 严重依赖出口:2011年之前,中国光伏产业的商业模式是“三头在外”,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主要市场是提供慷慨补贴的欧洲(特别是德国、西班牙)。国内市场尚未启动。
- 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在地方政府的土地、信贷等政策支持下,中国光伏企业凭借规模经济和产业集聚,形成了强大的成本优势,对欧美本土光伏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 欧美经济危机与贸易保护:017-关键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随后的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经济陷入困境,开始大幅削减光伏补贴。同时,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事件经过
自2011年底起,美国和欧盟先后对来自中国的光伏产品(主要是光伏电池和组件)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称“双反”)调查。调查最终裁定中国企业存在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倾销、并接受了政府不公平补贴的行为,因此决定对中国相关产品征收高额的惩罚性关税,实际上将中国光伏产品挡在了欧美两大核心市场之外。
影响与后果
“双反”调查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打击是巨大的,但其长期后果却出人意料,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短期:行业寒冬:“双反”调查叠加欧洲补贴退坡,导致中国光伏产业的外部需求瞬间“冰冻”。由于此前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的大规模负债扩张,整个行业迅速陷入产能过剩和债务危机的“寒冬”,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包括曾经的龙头企业026-核心实体-尚德电力和027-核心实体-赛维LDK。
- 中期:倒逼国内市场开启:外部市场的丧失,倒逼中国政府下决心扶持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自2011年起,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013-核心概念-标杆电价补贴政策,刺激国内光伏装机需求,使中国光伏产业的重心从出口转向内销,并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
- 长期:实现全产业链崛起:虽然“双反”造成了短期阵痛,但它也意外地为中国光伏产业创造了一个相对封闭、可以“练兵”的巨大国内市场。国内企业在激烈的内部竞争中,被迫进行从上游硅料到下游组件的全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成本优化,最终实现了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和全球领先。当2018年欧盟取消“双反”措施后,中国光伏产业以更强的竞争力重返并主导了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