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作为本书作者,其核心观点是一套基于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理论的分析框架,他深刻地批判了中国城乡发展中存在的“权利不平衡”问题,并旗帜鲜明地主张,解决之道在于通过市场化改革和根本性的制度变革,将长期被压抑的权利“归还”给农民和市场主体。

我的看法,任何可观察的现象,都不可能构成其他现象的原因。原因或事物的因果联系,唯一来自人的抽象与想象。

讲讲我的理由。出发点是现存的征地制度非改不可。准确一点讲,是“征地+政府卖地”这套制度非改不可…在我看来实属一个改革的“半拉子”工程,搞不好一旦变成烂尾,害民误国,怕就难以收拾了。

我的看法是,那些妨碍改革最甚,又有悖于《宪法》之规定,就要率先经修法程序予以革除——拿下、修订、重新解释或宣布暂停执行。此步不行,“先行先试”怕难逃官样文章的命运。

展开阐述

周其仁教授的观点贯穿全书,形成了一套观察和解释中国城乡问题的独特理论体系。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对“权利”和“市场”的持续关注。

理论基石:产权与制度

作者的分析始终围绕着产权的界定、流转及其制度成本展开。他认为,一切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是权利的制度安排。无论是贫困的根源、发展的奇迹、还是激烈的社会冲突,都必须回到产权的清晰度、排他性和可交易性上来寻找答案。他高度认同科斯等制度经济学家的思想,认为“市场的前提是清楚界定的财产权利”。

核心诊断:权利不平衡与“半拉子”改革

对于中国城乡问题的症结,作者给出的核心诊断是“011-核心概念-权利不平衡”。他认为,城乡二元结构的本质,并非简单的经济差距,而是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造成的权利鸿沟。农民在迁徙、居住、土地财产处置等方面的权利长期受到压制,而政府在征地、规划、审批等方面的权力却被过度强化。

他将大量现行制度,如“一手征、一手卖”的征地制度,视为“权力与市场畸形结合”的“半拉子”改革。这种改革只开放了政府利用市场的部分,却没有将平等的市场权利赋予民众,因此必然导致巨大的社会矛盾和效率损失。

改革药方:还权于民与市场化

作者坚信,中国过去几十年发展的根本动力,源于“还权于民”和市场化的改革。他反复论证:

  • “给农民权利”是根本:从026-制度安排-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034-关键事件-1984年一号文件允许农民进城落户,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是将选择权和发展权交还给农民的结果。
  • 拥抱真实的市场:他高度赞扬040-地方实践-重庆地票交易等地方实践,因为它们真正引入了市场竞争来发现价格、配置资源,而不是停留在行政主导的“挂钩”层面。
  • 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制度变革:作者强调,小修小补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对于那些明显妨碍改革、不合逻辑、与宪法精神相悖的法规(如对集体土地入市的禁令),必须进行彻底的修订或废除,否则改革无法深化。

总而言之,周其仁教授的观点体系清晰而坚定:唯有通过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建立起保护个体权利、城乡平等的统一制度框架,中国的现代化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健康的基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