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票交易是重庆市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基础上的一项重大市场化创新,它通过建立公开的农村土地交易所,将农村复垦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转化为标准化的、可交易的“地票”,利用市场竞价机制来高效配置土地资源并实现其价值。

不难理解,重庆地票制度脱胎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但是,地票再也不是用行政之手来实现以上目标,而是经由一个公开的土地市场,通过供求竞争的市场机制来完成。

效果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无须任何深奥的道理,人们在常识水平上就可以得出清楚的判断…就是开一个公开交易市场,究竟何害之有?

了不起之上的了不起,是重庆地票与现行体制诸多方面的冲突最小。论耕地保护,那里的耕地不减反增;论用途管制,讲起来还构成地票交易的逻辑前提;讲城市建设总规模的规划控制,那是地票落地不可逾越的铁定边界。

展开阐述

重庆地票交易被作者视为“在逻辑上无懈可击”的制度设计,是中国城乡统筹改革中,从行政主导走向市场化配置的典范性实践。

核心机制:从“挂钩”到“市场交易”

地票制度的经济功能与“030-制度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一脉相承,即盘活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满足城市发展需求。但其实现路径发生了质的飞跃:它不再依赖政府的行政划拨和指标分配,而是创造了一个以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为平台的公开市场。

在这个市场中,农村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被制作成标准化的“地票”,其价格不再由政府规定,而是由来自各方的开发商、企业甚至个人通过公开竞价来决定。2008年12月4日的首场拍卖会,就拍出了比起拍价高出一倍的价格,充分证明了市场发现价值的能力。

“无懈可击”的多方共赢

作者认为地票交易之所以了不起,在于它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多方共赢的格局,并且与现有主要管制政策的冲突最小:

  1. 农民增收:农民通过复垦和出让地票,获得了真金白银的财产性收入。
  2. 城市发展:城市开发商通过市场购得发展急需的建设用地指标。
  3. 耕地保护:保证了国家“耕地占补平衡”的要求,甚至做到了“不减反增”。
  4. 政府减负:政府从过去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行政成本的“挂钩”操作中解脱出来,转变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制度突破的实质

地票交易的真正突破,在于它以一种与现行管制体系(如土地用途管制、城市规划控制)冲突最小的方式,实质性地打破了“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直接入市”的根本性制度枷锁。它清晰地界定了各方(农民、集体、开发商、政府)的[[005-核心概念-土地产权|产权],并通过市场机制让这份权利得以顺利实现,是探索015-核心概念-同地同权的成功案例。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