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赋格的艺术
《赋格的艺术》(Die Kunst der Fuge, BWV 1080)是人物-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生命最后阶段创作的一部登峰造极的对位音乐作品集。这部作品由十八首基于同一个简单主题的音乐-赋格和音乐-卡农组成,旨在系统性地、穷尽式地展示对位法的所有可能性。它被认为是巴赫对概念-形式系统思想的无意识探索,即从最简单的“公理”(主题)出发,通过严密的“规则”(对位法),能推导出何等复杂和深刻的“定理”(整部作品)。
很明显,《音乐的奉献》的创作给了巴赫灵感。他决定在简单得多的主题上谱写另外一集赋格曲,以表明形式中所固有的全部可能性。在《赋格的艺术》中,巴赫以可能有的最为复杂的方式使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主题。
未完成的杰作
《赋格的艺术》在巴赫生前未能完成,最后的一首《对位曲》(Contrapunctus XIV)在一个戏剧性的时刻中断。在这首赋格中,巴赫引入了由他自己名字的德语字母拼写构成的B-A-C-H主题,作为第三个主题。正当他准备将这个个人化的主题与原始主题进行结合时,作品却戛然而止。
在他计划里的倒数第二支赋格曲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做成音符插在里面作为第三主题。然而正在这么做的时候,他的健康情况恶化了,他被迫放弃了继续从事他的事业的抱负。
自指与中断
这部作品的中断引发了后人无穷的遐想。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猜想:当中断发生时,巴赫是否达到了一种音乐上的概念-自指?将代表自己的“B-A-C-H”主题引入这个系统性的、探索所有可能性的宏大工程中,是否无意中触及了某种类似于概念-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的限制,从而导致了这个伟大形式系统的“不完全”?
他去世了,留下不完全的《赋格的艺术》让人们沉思。这会是由于巴赫达到了“自指”吗?
无论原因为何,《赋格的艺术》这部未完成的杰作,本身就成为了一个关于创造、形式、完整性与人类局限性的深刻象征,与本书的核心主题形成了完美的概念-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