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B-A-C-H主题

B-A-C-H主题是一个由四个音符组成的音乐动机(motif),它通过德国的音名体系,拼出了作曲家人物-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自己的姓氏。这四个音符是:

B♭- A - C - B♮

(在德语中,B代表B♭,而H代表B♮)

这个主题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签名”之一,也是本书中探讨概念-自指问题的核心音乐实例。

在《赋格的艺术》中的显现

B-A-C-H主题最引人注目的运用,出现在巴赫未完成的遗作音乐-赋格的艺术的最后一首赋格(Contrapunctus XIV)中。在这首赋格的第三部分,巴赫将这个代表他自己名字的主题作为全新的赋格主题引入,与之前的音乐主题进行对位组合。

在他计划里的倒数第二支赋格曲中,他把自己的名字做成音符插在里面作为第三主题。

自指的象征

在《赋格的艺术》这样一部极度系统化、旨在穷尽对位法所有可能性的作品中,引入代表作者本人的“B-A-C-H”主题,是一次深刻的、在音乐中实现的概念-自指行为。作曲家本人作为“创造者”,进入了他所创造的“形式系统”之内。

本书作者据此提出了一个极富启发性的猜想:正是这次概念-自指行为,导致了这部宏伟作品的意外中断。这是否意味着巴赫在音乐领域无意识地触碰到了某种类似于概念-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所揭示的系统内在局限性?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为这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增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并使其成为连接巴赫音乐与哥德尔逻辑的完美桥梁。

他去世了,留下不完全的《赋格的艺术》让人们沉思。这会是由于巴赫达到了“自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