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述:指中国从传统的、适应于“匮乏经济”的乡土社会,向适应于现代工业“丰裕经济”的新社会转变的根本性过程,其核心任务是在引进现代技术的同时,建立一个与之相配合的、能避免“社会解组”的完整社会结构。
不论是好是坏,这传统的局面是已经走了,去了。最主要的理由是处境已变。
我们只有承认现在有的弱点,积极地接受西洋文化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应当明了怎样去利用现代技术和怎样同时能建立一个和现代技术相配的社会结构是两个不能分的问题。
在接受西洋生产技术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困难,我愿意在这里加重地提到,那就是利用现代技术的社会组织。……未得其利,先蒙其弊,使中国的人民对传统已失信任,对西洋的新秩序又难于接受,进入歧途。
展开阐述
“乡土重建”是费孝通思考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终极问题。它不是指简单的物质建设或恢复传统,而是指在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如何进行一场深刻的文化“再造”和社会结构的“重构”。
根本背景:从“匮乏”到“丰裕”的处境之变
费孝通认为,理解乡土重建的前提是理解中国社会处境的根本变化。
-
传统乡土社会:匮乏经济 (Economy of Scarcity)
- 特征:以人力和简单工具耕作,土地报酬递减,资源有限而人口众多,技术停滞。
- 文化适应:在这种经济中,个人财富的增加往往意味着对他人的剥夺(“路上的冻死骨未始不就是朱门酒肉臭的结果”)。因此,为了维持社会稳定,形成了一套以“知足安分”“克己复礼”为核心的儒家价值体系,强调抑制个人欲望,安于自身社会身份。
-
现代工业社会:丰裕经济 (Economy of Abundance)
- 特征:以机器和科学技术为基础,生产力不断发展,财富可以持续累积和扩展。
- 文化精神:在这种经济中,形成了以“无餍求得”为特征的现代精神,鼓励人不断向自然索取和创造。
乡土重建的根本任务,就是在这个从“匮乏”向“丰裕”过渡的、充满痛苦和矛盾的过程中,找到中国的出路。
重建的核心挑战:“文化结症”与“社会解组”
费孝通指出,中国在接受西方现代技术的过程中,遭遇了“未得其利,先蒙其弊”的困境。
- “体用之争”的困局:我们想学习西方的“用”(技术、武器),却发现“用”和“体”(文化、社会结构)是不可分的。西方的技术背后,是一整套与之相配的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直接嫁接导致了“文化结症”。
- 社会解组 (Social Disorganization):现代工厂制度将生产活动从个人生活中剥离,工人劳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报酬,而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和认同感,导致社会缺乏完整性。在中国,由于乡土手工业被摧毁,大量农民破产流入城市,但现代工业并未能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反而造成了传统社会关系的瓦解和新秩序的失范,使整个社会“进入歧途”。
重建的路径:技术与社会结构的同步建设
费孝通认为,乡土重建的成功之路,绝不能仅仅是单向地学习西方技术。他提出了一个更具远见的方案:
必须将“利用现代技术”和“建立一个和现代技术相配的社会结构”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问题来同步解决。
他一方面承认必须积极接受西洋的科学技术成就,打破“匮乏经济”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他也深刻反思了西方工业社会自身的“社会解组”弊病,并寄望于中国几千年来在“人和人的关系”上的思想和经验(如儒家对社会秩序的思考),能够为创造一个与现代技术相匹配的、更完整的、更人道的社会结构做出贡献,最终参与到“擘画一个完整的世界社会”的共同事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