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重要基石,作者周其仁将其作为一个历史坐标,用以反衬和说明中国如何在一系列由农村发起的改革驱动下,经历“工业化超前而城市化滞后”的特殊阶段,并最终迈向以市场化和法治为核心特征的“城乡中国”的历史性变迁。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的名著,20世纪40年代发表的时候,中国早有了城市。

费老当年刻画的“乡土中国”,不但在观念与人际关系方面依旧覆盖着今日的城乡中国,而且直观地看,很多大都会城市的空间特征其实还“相当的农村”。

时光荏苒,我们有幸亲历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城乡中国“城”字当头,可不再是“征”字挂帅。

展开阐述

作者周其仁并非简单地复述费孝通先生的理论,而是将《乡土中国》作为一个历史参照系,来定位和解释中国近几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城乡转型。

作为起点的“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描绘的是一个以农业为本、以乡村为主体的社会形态。作者指出,即便在费孝通先生写作的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绝大多数人口仍然是农民。这种“乡土”底色,不仅是经济结构上的,也深刻地体现在观念和人际关系上,其影响至今犹存。正是这种深厚的乡土基础,决定了中国的变革必须从农村开始,最初的改革力量也必然是“农村包围城市”。

关键的过渡:“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

作者在80年代重读《乡土中国》时,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核心矛盾:当时的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工业化超前),但大量的农村人口仍然未能转化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滞后)。这一结构性的失衡,凸显了当时城乡之间的制度壁垒(如户籍制度)对人的自由迁徙的巨大阻碍,也预示着一场深刻变革的必然到来。

迈向“城乡中国”

作者认为,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的转变,是一场仍在进行中的深刻革命。他强调,“城乡中国”的核心特征是“城”字当头,但其驱动力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 动力之变:不再是过去以政府强制力为基础的“征”字挂帅,而是转变为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市”字当头。
  • 制度之变:要支撑市场化的城市化,就必须对普遍的财产权利(特别是转让权)进行重新界定,并建立起统一的城乡市场
  • 法治之需:必须以法治来保障绝大多数人的经济活动都能在合法的框架内进行,以取代过去模糊、充满博弈的权利格局。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