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述:指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农民通过“男耕女织”的农工混合经济所能达到的一种勉强自给自足、满足基本温饱并略有节余的生活底线。它并非单纯的农业产物,而是乡土工业与农业相互配合的结果。

假如江村的农民都是自耕农,他们单靠现有的土地也足以达到“不饥不寒”的水准了。……这正是我所说的“小康水准”。

中国传统社会能很久地维持着这(农工)配合,那是因为它至少可以给在这种经济里生活的人不饥不寒的小康的生活。任何经济结构如果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民生,是决不能持久的。

不饥不寒是民生的最低水准,如果人有生存的权利,也就应当承认争取这水准是公道而且合理的。

展开阐述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是费孝通分析传统乡土社会经济结构和其崩溃过程中的一个核心标尺。它不是一个富裕的标准,而是衡量传统社会是否能维持其自身有机运转的“最低限度的民生”基线。

“小康水准”的经济基础

费孝通通过精密的计算指出,在传统人多地少、农场规模狭小的现实下,单靠农业,即便是自耕农,也难以达到“小康”,而佃农在缴纳高额地租后更是会直接陷入亏空。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关键在于存在一道“防线”:

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

  • 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男耕)的同时,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女性)会从事以纺织为主的家庭手工业(女织)。
  • 乡土工业的收入,是填补农业收入不足、维持家庭生计的关键。正是“农业”和“工业”这两个齿轮的有机配合,才共同支撑起了地主的高额地租,并同时让农民能够勉强维持“不饥不寒”的生活。

因此,“小康水准”的本质,是传统乡土社会在特定技术和经济结构下形成的一种脆弱的平衡。它掩盖了土地制度中潜藏的深刻矛盾。

“小康水准”的崩溃

这种平衡在近代被打破,其过程如下:

  1. 乡土工业的衰落:西方廉价、优质的机器工业品(洋货)输入,摧毁了成本高、品质差的本土手工业。作为经济配合中的一个关键“齿轮”——乡土工业——首先“脱了栓”。
  2. 生计基础的动摇:农民失去了工业副业收入,一家的生活重担完全压在了土地上。
  3. 土地问题的暴露:此时,地主并未降低租额,反而因生活成本提高而催租更甚。农民在交租之后便无法维持生存。原本被乡土工业所缓和的佃户与地主之间的矛盾,此刻以生死对抗的形式激烈地爆发出来。
  4. 乡土的全面衰败:农民为求生存而反抗,整个社会陷入动荡。最终结果是“小康的降而为小贫,小贫的降而为大贫,大贫的铤而走险”,乡土社会进入了被损蚀冲洗的恶性循环。

费孝通认为,农民要求恢复“小康水准”是其最基本、最合理的生存权利。而对于地主阶层来说,面对这一历史变局,唯一的出路是放弃与农民争夺有限的土地产出,转而投身于现代工业建设,与农民共同在对外竞争中寻找民族出路,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