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述: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市镇、都会三者之间并非理论上的良性分工协作关系,而是一种“相克”的剥削结构——乡村是生产基地,市镇是地主阶级的消费和金融剥削中心,都会则是买办性的、破坏乡村手工业的现代工商业中心。

对于中国乡村和都市的关系有相成和相克的两种看法……前者说明了正常经济结构中应有的现象,后者说明了中国当前经济畸形发展的事实。

(传统)市镇并不是生产基地……乡村对于这些市镇实在说不上什么经济上的互助,只是一项担负而已。

整个的大趋势是中国经济的彻底农业化。我在上文业已指明农业中国等于是个饥饿中国。把工业集中到了国外,或外资统治下的“孤岛”上,是剥夺我们广大民众的生活凭借。

展开阐述

费孝通提出了“乡村—市镇—都会”这一分析框架,以解构中国城乡关系的复杂现实。他指出,理想中三者应是“相成”的——乡村提供农产品和原料,市镇和都会作为工商业中心进行加工和交换,从而共同繁荣。但中国的现实却是“相克”的悲剧。

三者分工与特征

  1. 乡村

    • 定位:真正的生产基地。在传统经济中,乡村不仅从事农业,还通过家庭手工业承担了大部分工业生产的功能,农工并重,生活上保持着高度自给。
  2. 市镇 (Traditional Town)

    • 定位消费和金融剥削中心,而非生产中心。
    • 构成:其主体是脱离了劳作的“离地地主”。他们从乡村迁入市镇,筑城自保。
    • 功能:市镇的主要经济活动不是生产和贸易,而是对乡村的金融剥削。地主们通过收租、放高利贷、开典当铺、囤积居奇等方式,将乡村的财富吸收到市镇供自己消费。市镇上的手工业也只是服务于地主阶级消费的附庸。
    • 与乡村关系:单向的剥削与供奉关系,是乡村的“一项担负”。
  3. 都会 (Metropolis/Treaty Port)

    • 定位买办性的现代工商业中心,是西方经济侵略的登陆点。
    • 功能
      • 破坏乡村工业:通过输入廉价的洋货(如洋纱)和本地的机器产品,摧毁了作为农民重要收入来源的传统手工业。
      • 垄断与剥削:利用其交通和资本优势,一方面廉价吸取乡村的农产品(粮食、原料)以换取洋货,另一方面却没有为乡村提供繁荣的机会。财富在“市镇”和“都会”两个层级被截留,乡村生产者被剥夺殆尽。

“相克”的悲剧与出路

这种畸形的城乡结构导致了“都市克乡村,乡村供奉都市”的局面。其恶果是:

  • 乡村的日益贫困:手工业被摧毁,土地被兼并,农民生活在破产边缘,造成了038-核心概念-损蚀冲洗的乡土
  • 城乡对立与分裂:当城乡联系被切断时(如战争),乡村反而因能将产品留给自己而获得“喘息”,而严重依赖乡村供奉的都会则会陷入危机。这最终导致了“都市破产、乡村原始化”的悲剧性分裂。

出路:费孝通认为,打破这一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市镇的变质”。必须将作为消费和剥削中心的传统市镇,改造为真正的生产社区**。市镇的居民(主要是地主阶层)必须放弃依赖地租和利息的生活方式,转而从事现代工商业生产。只有当市镇和都会成为真正的生产基地,能够与乡村进行平等的交换时,“相成”的良性城乡关系才有可能建立,乡土重建才有希望。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