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述:指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为补充农业收入、养活过剩人口而存在的各类工业活动,它既是农民生计的重要支柱,也面临着向技术和组织现代化的“变质”挑战,其前途在于与现代工业分工协作并采取合作社的组织形式。

至少我们可以明了乡村工业的一个特性,就是它是用来帮助农业维持我们庞大的乡村人口的。

织篾器所代表的家庭手工业,是发生在人多地少的乡村中。它是利用过剩的劳力。而造土纸所代表的作坊工业,是发生在土地贫瘠的乡村中,它是利用过剩的资本。

有前途的乡村工业,却决不是战前那种纯粹以体力作动力的生产方式,也决不是每家或每个作坊各自为政的生产方法。除非乡村工业在技术上和在组织上变了质,它才能存在,才能立足在战后的新世界里。

展开阐述

“中国乡村工业”是费孝通理解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和社会出路的关键概念。它不是指现代意义上的工厂,而是泛指分散在广大乡村中、与农业紧密结合的各类手工业和作坊生产活动。费孝通通过对易村的调查,系统阐述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内在形态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路径。

存在的必要性:人多地少的现实

中国乡村工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农业产出仅能勉强满足人口的口粮需求(“给人一些饭米罢了”),无法支撑农民完整的生计。因此,农民必须在农闲时从事工业生产,以副业收入来补充农业收入的不足。乡村工业是农业经济的必要补充,它“帮助了农业来维持中国这样庞大的乡村人口”。

传统的两种形态

费孝通根据其在易村的调查,将传统乡村工业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1. 家庭手工业 (以织篾器为例)

    • 基础:利用农村中过剩的劳动力。
    • 特点:资本投入极低,技术简单,生产分散在每个家庭中,主要成本是劳动。
    • 社会功能:是一种“救济”性质的工业,为没有出路的贫苦农民提供了糊口的机会,缓解了人口压力。
  2. 作坊工业 (以造土纸为例)

    • 基础:利用农村中因土地贫瘠而无法被农业吸收的过剩资本。
    • 特点:需要专门的厂房设备,资本投入较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中生产,利润率远高于农业。
    • 社会功能:它是一种资本主义的萌芽,能为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但其发展也带来了负面效应:它加剧了乡村的贫富分化,作坊主积累的资本最终会重新投向土地,成为攫取贫农土地所有权的“魔手”,激化了社会矛盾。

冲击与前途:“变质”的必要

在近代,随着西方廉价机制品(“洋货”)的冲击,技术落后、组织分散的传统乡村工业普遍走向衰败和崩溃,这是造成“乡土损蚀”的重要原因。然而,费孝通并未将其视为绝路一条,反而提出了乡村工业“变质”后复兴的道路。

他认为,随着电力和内燃机的普及,工业生产出现了从集中到分散的新趋势,这为乡村工业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未来的乡村工业必须在两方面实现“变质”:

  1. 技术上变质:部分机械化。将生产流程分解,把必须用机器的环节(如打浆)集中在小型工厂处理,而将可以手工做的环节(如抄纸)分散到农家,实现“截长补短”的合作。
  2. 组织上变质:合作化。为避免作坊工业“魔手”的重现,必须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来组织生产,使生产工具(机器)为全体劳动者共同所有,利润也由大家共享。这样才能避免资本集中和贫富分化,使工业发展真正惠及全体农民。

通过这种“变质”,乡村工业可以成为乡土重建的核心力量,与城市大工业形成分工协作,最终解决中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生活困苦的根本问题。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