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述:指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由于其高度自给、分散独立的“细胞式”结构,在面对危机时不会像现代工业经济那样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急性的“崩溃”,而是会表现为一种生产细胞逐一坏死、生产能力逐渐腐蚀的、慢性的“瘫痪”。
小农经济不会崩溃只会瘫痪。瘫痪是慢性的,逐渐加深的。
我们没有这种危机,有的是每个细胞逐渐在瘫痪。病害得重得多,是沉疴不是险症。
瘫痪是在腐蚀生产的能力,比了生产停顿的经济崩溃严重得多。
展开阐述
费孝通提出“瘫痪而非崩溃”这一精准的诊断,以区别中国传统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在危机形态上的根本不同。他认为,用源自西方的“经济危机”或“总崩溃”等概念来预测中国局势,是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
两种危机的对比
-
现代工业经济的“崩溃” (Collapse)
- 性质:急性的、体系性的、显性的。如同机器的一个零件损坏,导致整个分工体系突然停顿。
- 特点:“牵一脉而动全身”,影响范围广,人人都能感受到。
- 后果:是“生产的停顿”,而非“生产能力的败坏”。一旦问题(如零件)被修复,整个系统可以迅速恢复甚至迎来新的繁荣。是“险症”但非“沉疴”。
-
中国小农经济的“瘫痪” (Paralysis)
- 性质:慢性的、细胞性的、隐性的。
- 原因:其经济基础是“一个个并存排列在无数村子里的独立小农”。这些小农经济体是高度自给自足的“生产细胞”,彼此间缺乏有机的分工联系。一个细胞的死亡不会立即影响其他细胞。
- 特点:农民以“降低生活程度来迁就现实”,具有极强的“坚韧性”,只有在面临死亡威胁时才会放弃土地。因此,经济不会“霍然崩溃”,而是像温水煮青蛙一样,生产细胞一个接一个地被破坏、荒废,是一个“日渐瘫痪,一直到溃烂不治”的过程。
“瘫痪”为何是更危险的“沉疴”
费孝通强调,“瘫痪”远比“崩溃”更为严重和可怕。
- 崩溃是可救的“险症”:因为它症状明显,能迅速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和救治行动。
- 瘫痪是难治的“沉疴”:
- 不易察觉:它的过程是“静悄悄的”,缓慢而持续,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容易使人产生“拖下去”的麻痹心态。
- 腐蚀根本:“瘫痪是在腐蚀生产的能力”。它破坏的是经济体最基础的细胞(小农),等到整个社会都意识到问题时,往往已“深入膏肓”,构成经济复兴基础的零件(生产能力)已经腐败,难以挽回。
- 排斥救济:特别是当瘫痪是由“人造的灾荒”(如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引起时,制造灾荒者自身不可能去实施有效的救济,使得问题愈演愈烈。
在费孝通看来,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正是这种“人为的”、不断加深的经济瘫痪,土地被荒废,生产者不断离开生产事业,而整个社会却在“拖”的幻觉中滑向深渊。这一诊断深刻揭示了传统社会结构在现代危机面前的独特表现形式及其内在的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