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技术下乡是指,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有选择地将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的现代动力技术引入乡村,以复兴一种与农业相结合、产权分散、服务于农民的新型乡土工业的主张。

我的出发点却并不是“为了工业着想”,而是“为了这三万万几千万的农民着想”。为农民着想,工业如果离开了乡村,试问他们从哪条路上去提高他们的收入呢?

中国乡土工业的复兴必须以这种新动力作基础。有了这种动力,我们才能依每种制造过程的性质去安排工厂的规模和位置。

我听了水碓这一段历史,更使我警惕,一个技术如果不能配合在人民的需要里,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之用,被冻结还算是幸事。

展开阐述

“现代工业技术下乡”是费孝通先生在思考乡土重建路径时提出的核心策略。它并非简单地将城市工业模式复制到农村,而是基于中国庞大农业人口的现实,旨在探索一条与传统小农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内生发展道路。

提出背景:为农民增收

在分析了农民的收支结构后,作者认为,仅靠减轻地租等负担(“节流”)不足以根本性地改善农民生活。必须找到有效的“开源”途径。在农业增产潜力有限的情况下,恢复和升级曾是农民重要收入来源的**034-核心概念-中国乡村工业,成为最关键的切入点。其出发点是“为农民着想”,而非“为工业着想”,核心目标是让农民达到039-核心概念-小康水准**。

核心论点与技术基础

  1. 分散工业的可能性:针对“工业必然集中于城市”的观点,作者指出,那是蒸汽时代的产物。以电力和内燃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克服了蒸汽机对地理位置的限制,使得动力可以像蛛网一样分散输送,从而为**042-地方实践-乡村小型工厂**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这让工业布局的分散化成为可能,不再是幻想。
  2. 新乡土工业的构想:作者定义的**043-核心概念-乡土工业新形式**,是一种农工混合的经济模式。其要素包括:农民不必脱离农业;工厂分散在乡村;产权属于农民(合作社形式);主要利用本地原料;收益能广泛分配给农民。
  3. 历史的教训——“水碓”的警示:作者引用了汉唐时期“水碓”(水力磨坊)的史实作为警示。水碓是高效的技术发明,但因其需要资本和权力,很快被豪门巨室垄断,用于牟取暴利,甚至与农业争夺水利资源,最终非但未能惠及于民,反而受到抑制而衰落。这个历史教训深刻地说明:一项新技术若不能与民众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并建立起防止其被少数人垄断的制度,就可能产生恶果。因此,他主张发展新工业不能走西洋资本主义的老路,必须确保技术带来的经济机会能分散到多数人手中。

深远影响

这一思想直接关系到如何实现**035-核心概念-乡土重建的根本问题。它挑战了当时主流的“城市中心”工业化模式,主张在承认并立足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上,走一条更为均衡、能惠及绝大多数人口的发展道路,避免因发展不均导致038-核心概念-损蚀冲洗的乡土**问题进一步恶化。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