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述:批判了“贫农购赎耕地贷款”政策,指出该政策因贷款利息高于农业利润而会使农民陷入“愈盘愈穷”的债务陷阱,并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工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而非单纯分配土地权。

我在禄村就听见农民和我说得很透彻:“借钱盘田,愈盘愈穷”,这一点老农的经验是值得我们考虑的。

中国农民的贫穷,基本原因是有耕地太少,有没有耕地权还是次要问题。

因此我们解决贫农的出路,不一定在土地。这也是一条出路。要讲工业,非使他们离开土地不成。

展开阐述

“贫农购赎耕地”是当时政府推行的一项旨在扶植自耕农、实现“耕者有其田”的金融政策。然而,费孝通对此提出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这一制度安排在根本上是行不通的,甚至会加剧农民的困境。

核心批判点

  1. 经济上的不可行性:债务陷阱 费孝通算了一笔经济账:当时规定的农贷利息(如年息一分二,即12%)远高于农业经营的实际利润率(通常在7-8%左右)。这意味着农民贷款买地后,土地的产出根本不足以偿还贷款利息。这便是农民口中“借钱盘田,愈盘愈穷”的道理。政府放贷让农民买地,无异于亲手将他们推入一个更深的债务陷阱,使之成为银行的“农奴”。

  2. 土地权不等于富裕:问题的核心是人多地少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有耕地太少”,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非“有没有耕地权”。即使将所有土地平均分配,每个农民也只能得到极小面积的土地(如人均三亩),这点土地的所有权根本无法保证温饱。一个拥有稳定工作机会的雇农,其收入可能远高于一个拥有小块贫瘠土地的“自耕农”。因此,单纯转移土地所有权,并不能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3. 真正的出路:发展工业,转移人口 费孝通认为,解决“贫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土地本身,而在土地之外。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

    • 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建设在城市和集镇创造大量非农就业岗位。
    • 人口转移:吸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包括无地和少地的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工厂成为工人。
    • 倒逼土地改革:当大量劳动力流出农村后,地主将难以找到佃农或廉价雇工来耕种他们的土地。在这种压力下,地主阶层要么选择自己下田耕种,要么被迫出卖土地。如此,土地便会自然而然地流向真正的耕者手中,以一种更市场化、更少社会震荡的方式实现“耕者有其田”。

这项批判体现了费孝通超越当时普遍的“土地问题”框架,从更宏大的社会结构转型视角看待乡土问题的远见。他认为,不解决农村过剩人口的出路问题,任何在土地上做文章的改良方案都将是治标不治本。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