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间不平衡是中国经济的核心矛盾之一,主要体现为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和公共服务上的巨大差距。其根源在于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动受阻,导致资源无法根据市场规律实现最优配置。

要想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关键是要平衡人均差距而不是规模差距…而要实现这种均衡,关键是让劳动力自由流动。

土地流向与人口流向背道而驰,地区间房价差距因此越拉越大。

展开阐述

现象与表现

中国的地区间不平衡,并非指经济总量的平均分布,而是指人均水平的巨大差异。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各州经济总量差异巨大、但人均水平相对均衡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1. 经济总量的集聚:在市场规律作用下,中国的经济活动和人口高度向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大城市集聚,形成了少数几个如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巨型经济增长极。这符合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
  2. 人均水平的失衡:东部发达省份的经济规模远大于其人口规模,人均GDP和收入水平高;而中西部省份则相反,人口规模大于经济规模,人均水平相对落后。
  3. 公共服务不均:尽管中央通过大规模转移支付,在很大程度上拉平了地区间的人均财政支出,但教育、医疗等核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依然存在巨大差距。

核心成因:生产要素的错配

地区间不平衡的根源,在于生产要素(特别是土地和劳动力)的流动受到行政和制度的严重束缚,无法根据市场规律实现最优配置。

  • 劳动力流动受阻033-宏观现象-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以及与之挂钩的住房、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极大地限制了劳动力,特别是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的自由流动和定居。这使得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生产率较低的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无法分享发达地区的增长红利。
  • 土地资源错配:建设用地指标由行政力量主导分配,而非跟随市场和人口流动。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用地指标反而向人口流出的中西部和中小城市倾斜,而人口大量涌入的东部大城市则面临严重的土地供给不足。这种“人地分离”的现象,是理解中国地区间不平衡的关键。

后果与影响

  • 效率损失: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向回报率最高的地方,造成了全国范围内的资源错配和效率损失。东部土地寸土寸金,发展受限;西部则有大量闲置甚至荒废的工业园区。
  • 加剧房价分化:“人地分离”的错配是导致大城市031-宏观现象-房价问题高企,而中小城市库存积压的直接原因。
  • 固化贫富差距:要素流动壁垒限制了低收入人群通过迁徙来提升收入、改变命运的机会,固化了034-宏观现象-贫富差距

改革方向

解决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的核心,是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人地挂钩”。即:以人为本,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同时改革土地计划管理方式,让土地指标跟着人走,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