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贫富差距持续扩大,主要体现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财富差距。这一现象与中国以投资为主导、要素市场不完善的增长模式密切相关,高房价是加剧财富差距的核心因素。虽然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会对差距的容忍度,但随着经济减速,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已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

在我国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贫富差距也在扩大。

房价上涨不仅会增加按揭债务负担,还会拉大贫富差距…

在“经济蛋糕”膨胀的过程中,虽然高收入群体切走了更大一块,但所有人分到的蛋糕都比以前大多了,因此暂时可以容忍贫富差距拉大。

展开阐述

现状与特征

  • 收入差距:改革开放打破了平均主义,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从1980年代初的约0.3上升至2017年的0.47,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速显著快于中低收入群体。
  • 财富差距:财富差距远大于收入差距。2019年,中国城镇最富有的20%家庭占有约65%的净资产,而房产是构成财富差距的核心因素。
  • 结构性特征:中国的贫富差距主要体现为033-宏观现象-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差距,以及032-宏观现象-地区间不平衡导致的地区差距。

主要成因

  1. 要素市场不完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导致城乡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弥合。拥有城市户口和房产,成为拉开差距的关键。
  2. 资本回报率偏高:以投资为导向的增长模式,使得资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据优势。而资本要素(如股权、房产)更多地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其快速增值进一步拉大了财富差距。
  3. 房价快速上涨031-宏观现象-房价问题是加剧财富差距的最重要因素。房产的惊人增值效应使有房者和无房者、早期购房者和晚期购房者的财富迅速分化,并通过代际传承固化了社会阶层。

社会容忍度与风险

  • “隧道效应”:在过去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虽然差距在拉大,但几乎所有人的绝对收入都在快速提高(“水涨船高”),社会对不平等的容忍度相对较高。
  • 代际流动性:改革开放后的几代人,其收入普遍远超父辈,较高的社会向上流动性也部分对冲了不平等带来的负面感受。
  • 风险上升: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向上流动的机会减少,“拼爹”现象加剧,社会对不平等的容忍度会下降,贫富差距更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政策与改革方向

  • 否定“库兹涅茨曲线”:作者明确指出,不能寄望于经济发展会自动解决不平等问题(即015-核心概念-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模式),必须依靠积极的政策干预。
  • 改革核心:核心是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特别是深化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让低收入人群能通过迁徙分享发达地区的增长红利。
  • 调节分配: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职能,通过税收、社会保障、加大公共服务投入等方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