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处聚散是指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与人之间居住空间上的远近聚散,来揭示其背后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社会结构形态的一种研究方法和客观事实。

居处的聚散多少是有关于生活上的亲疏,因之,空间距离给了我们研究社会联系的一个门径。

一个人无论如何总得有一个住处。没有外婚团体,没有嗣续原则,没有图腾,一个人照样能活,可是和人一同住却必然产生有社会影响的联系。

在中文中,家庭一词用得本来很滥……我们不能不把家庭的意义来规定一下,专指父母子三角结构,等于Family,然后用户字来指地域团体的基本单位,等于Household。

展开阐述

“居处聚散”是理解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它基于一个核心假设:物理空间上的距离(区位)往往能反映社会关系上的距离(亲疏)。这种方法被称为“社会区位学”,它不仅适用于大型社区,也同样适用于分析家庭等亲密团体。

分析的三个层次

  1. 基本三角的内部区位

    • 夫妇关系:通过分析夫妇各自的“行止轨迹”,即一天内在住宅中的活动范围和路径,可以看出他们实际的合作与隔离程度。传统中国“男女有别”的格局下,夫妇在白天的活动空间(“内”与“外”)高度分离,这与现代西方夫妇形影相随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 亲子关系:亲子间的区位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婴孩与母亲在生理上紧密依附,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会经历从生理断乳到055-核心概念-社会性断乳的过程,空间距离逐渐拉远。父亲与子女的接触频率则直接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亲密度。
  2. 地域团体的基本单位:“家”与“户”

    • 概念区分:作者严格区分了两个概念:
      • 家庭 (Family):指由父母子构成的051-核心概念-社会结构基本三角,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 户 (Household):指共同居住、共同生活的地域团体基本单位,其成员可能超过一个家庭。一“户”的基本条件是“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共同灶食”。
    • 结构形态:在中国农村,绝大多数(80%以上)的“户”是以核心家庭为主,所谓“五世同堂”的大家庭(联合家庭)更多是市镇中地主或士绅阶层的产物,其形成有特定的经济和权力基础,并非农民生活的普遍模式。
  3. 婚后居处方式:父居与母居

    • 定义:指子女结婚后,是与父亲方亲属同住(父居,Patrilocal),还是与母亲方亲属同住(母居,Matrilocal)。由于外婚制的要求,夫妇中必然有一方需要离开其原生团体,加入另一方的团体。
    • 社会影响:这种居处安排直接影响了夫妇双方在婚姻中的权力关系。在父居制社会,嫁入的女性处于“举目无亲”的弱势地位;而在母居制社会,丈夫则需要“低声下气”。
    • 多样性:除了纯粹的父居和母居,还存在舅居(Avunculocal)、双方轮流居住(多布岛)、入赘等多种复杂形式,反映了不同文化适应其具体环境的智慧。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