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代隔膜是指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亲子间认知的不对等以及社会变迁下价值观的差异,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必然存在的冲突、误解和情感距离。
父母把孩子看成痛痒相关的部分,而子女却并没有这感觉。子女可以时常觉得父母的过分干涉,没有道理,甚至感到压迫……两代之间的隔膜这样地不易消除!
亲子之间因为隔着一代的时间,他们很可能接触着不同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理想上的差别。
社会变迁最紧张和最切骨的一幕,就这样开演在亲子之间。
展开阐述
“世代隔膜”是家庭三角结构中固有的裂缝,它揭示了亲子关系中看似温情脉脉之下的紧张与冲突。这种隔膜并非偶然,而是由几个结构性因素造成的。
隔膜的三个根源
-
理想的投射与现实的落差
- 父母的“重生”愿望:成年人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中备受煎熬,内心渴望“再来一次”。子女的出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机会,将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和人生规划投射到子女身上,期望在“第二生命”中矫正自己的缺憾。
- “不肖”的必然:这种投射,实质上是父母以自己的理想标准来要求子女的现实。然而,子女作为独立的个体,其现实发展永远无法完全符合父母的理想蓝图。这种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差距,使得父母很容易感到失望,认为子女“不肖”(不成才,不如自己),这是世代隔膜的第一个层次。
-
共生关系与契洽的困难
- 认知不对等:亲子关系的起点是不对等的。在孩子眼中,世界是具体的,他人(包括父母)最初只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一种“共生”关系)。他们缺乏父母的人生经验(所谓“生子才知父母恩”),无法真正“推己及人”,去体谅父母的立场和苦心。
- 自我意识的对立面:孩子的自我意识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碰撞和冲突中建立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作为最直接的干涉者和管教者(053-核心概念-父母权力的执行者),恰恰成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对立面。父母将子女视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子女则将父母视为“他者”,这种认知上的根本错位加深了隔膜。
-
社会变迁与理想的冲突
- 标准的分化: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这是最深刻、最痛苦的一种隔膜。父母和子女成长于不同的时代背景,接触和吸纳了不同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父亲代表着旧时代的标准,而子女则可能拥抱新时代的理想。
- 文化的战场:当新旧理想发生冲突时,家庭就成了文化战争的缩影。掌握权力的父母试图用旧标准塑造子女,而子女则为了追求新理想而抗争。“要飞的,终于飞了”,亲子间的情感纽带在世代兴替的狂风中被撕裂,上演着“父不父,子不子”的悲剧。五四时期的“非孝”思潮,正是这种冲突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