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断乳是指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从被父母全面保护的家庭内部生活,过渡到独立面向外部竞争社会的、充满心理挣扎与社会仪式性的转变过程。

抚育的目的是在结束抚育。每个孩子抚育期有限制,个别家庭的任务也有完成的时候。

在相当时间亲子联系必须被逐渐切断。这过程我们可以称作社会性的断乳。

一个在家庭环境里生活得太久的孩子,他会在家外的竞争场合中失去适应的能力。家庭里训练不出战士。

展开阐述

“社会性断乳”与生理性断乳相似,是个人成长中一个必然的、但又充满痛苦的阶段。它标志着个体必须脱离家庭的温暖庇护,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去承担责任和面对竞争。这一过程的必要性与实现方式,深刻地揭示了家庭的本质与社会的运行机制。

断乳的必要性:家庭的暂时性

  • 家庭的根本目的:与一般社会团体追求“永久性”不同,每一个别家庭的根本目的在于“结束抚育”,即成功地将一个无助的婴孩培养成独立的社会人。因此,家庭从其功能上看,是一个暂时性的团体。
  • 三角的必然破裂:子女的成长和独立,意味着他必须脱离原有的“父母子”051-核心概念-社会结构基本三角,去建立自己的新三角。这就注定了原生家庭这个结构最终必然要“破裂”。如果为了维持家庭的完整而阻止子女独立(如烘杀蚕蛹以保全蚕茧),反而违背了抚育的初衷。

断乳的挑战:温存的留恋与团结的惯性

社会性断乳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它要对抗两种强大的力量:

  1. 子女的“温存留恋”:家庭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无需负责、有求必应的“神话世界”。过久地沉浸在这种母爱式的保护中,会使人丧失适应外部竞争社会的能力(嘴上衔着银匙的成不了好汉)。当个体被迫走出家庭时,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对童年温存的留恋,这种心理若无法克服,甚至会“凝固”成病态。
  2. 家庭的“团结惯性”:家庭作为日常合作最密切的团体,会因共同生活而产生强大的情感联系和团结力量。这种力量会本能地“反抗破裂”。因此,子女的独立不仅是其个人的挣扎,更是对整个家庭既有合作体系的挑战。

断乳的机制:成年仪式

为了确保这一必要的“手术”得以完成,许多社会发展出了一套强制性的机制——成年仪式

  • 功能:通过一系列隆重甚至痛苦的仪式(如禁食、身体创伤、学习神圣知识等),在心理上为孩子划下一道从“儿童”到“成人”的明确界限。
  • 过程:孩子在仪式中被强制脱离父母的控制,进入一个由同辈和部落长老主导的“公房”或类似团体。在这里,他学习家庭之外的社会规范,接受新的权力(部落长老的权力而非053-核心概念-父母权力),建立新的社会联系。
  • 意义:成年仪式不仅是帮助孩子完成心理转变,也是帮助父母完成情感上的“割舍”,将家庭破裂过程中必然产生的负面情绪在仪式中得到疏导和发泄。在缺乏这种明确仪式的现代社会,个体在心理上可能长期处于“不断乳”的状态,导致适应不良等问题。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