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述:提出一种针对春耕时期农民缺乏雇工资金问题的专门贷款,建议以“劳动券”形式发放,以确保资金直接用于支付劳力成本,从而增加农业生产并缓解农村高利贷压力。
在现有农作技术下,劳力是农业成本中最重要的项目;因农作劳力在时间中需要的不平均,农业金融也充分表示了季候偏重性。
这种农贷的作用其实并不是在增加农村货币的流通额,而是一种从富农手上的货币用低利转入贫农手上的办法。
若是要举办劳力贷款时,最理想的方法是由农贷机关发给劳动券,该项劳动券可以由雇主交给佣工,佣工向农贷机关领款。……这样不但可以免除增加农村货币的流动量,而且可以保证这种贷款的用途。
展开阐述
“春耕劳力贷款”是费孝通针对农村金融的“季候性”特点,设计的一种精准、创新的金融工具。他观察到,农业生产,尤其是春耕,存在明显的劳动力需求高峰,而这恰恰是农民一年中现金最紧张的“青黄不接”之时,这为农村高利贷提供了温床。
制度背景与设计
-
问题的根源:农业的季候性
- 成本集中:农业成本中最大项是劳务工资(占74%),且大部分集中在春耕的短短两三个月内。
- 资金断流:春耕时,上一年的储蓄已消耗殆尽,新的收成尚未到来,农民支付能力最弱,形成了金融“恐慌”。为了不误农时,农民不得不忍痛借入高利贷来雇用劳工。
-
贷款目标:精准滴灌贫农 费孝通指出,战后农村的“繁荣”实际上加剧了财富分化。只有少数富裕农户能从粮价上涨中获益并形成“游资”,而占大多数的(约2/3)粮食不能自给的贫农,反而因物价上涨而生活更加困窘。因此,春耕劳力贷款的目标不应是普惠的,而应是专门针对这些需要雇用劳工但缺乏资金的贫农。这不仅能帮助他们完成生产,还能通过低息贷款与富农手中的高利贷游资竞争,起到整理农村金融秩序的作用。
-
核心机制:动员劳力而非膨胀通货 有人担心增加贷款会推高工资、引发通货膨胀。费孝通根据其在云南的观察,提出了一个关键见解:由于各地农时存在差异(“农作日历的参差不齐”),一个地区的工资上涨会吸引其他闲散地区的劳动力前来务工。因此,发放劳力贷款实质上是**“加紧动员农村劳力”**,增加了总的劳动力供给,从而可以在不大幅推高工资的情况下,有效增加农业生产。
-
技术创新:“劳动券”制度 为防止贷款被挪用(如被富农用于囤积,或被贫农用于生活救济),费孝通设计了极为具体的“劳动券”方案。贷款不直接发给农民现金,而是:
- 农贷机关根据农户的土地面积和自有劳力,计算并发放相应额度的劳动券。
- 农户(雇主)用劳动券支付给雇工。
- 雇工凭券到农贷机关兑换现金。
- 劳动券设有有效期,过期作废。 这种方法可以确保贷款“专款专用”,精准地投入到劳动力市场,避免了增加农村流通货币和贷款被滥用的风险。
这个制度设计体现了费孝通深入农村实际、注重精密技术操作的社会工程思想,旨在用巧妙的金融工具解决一个具体的、关键的农村生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