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概述:主张将农贷政策的重心从直接促进生产转向为农民清理高利贷债务,以改善民生,从而间接解放农村自身的生产力。

若是事实上农业资本并不能大量扩充,则农贷的主要目的,不如老老实实放在促进民生上。若真要在这个目的上来发挥农贷的效力,清理农民债务是件急不容缓,而且机会极好的良图。

我们可以很具体地立下一个政策:在若干年内,把农家所欠高利贷的账目转到国家银行的账上;使每年农民要在利息中输出8万万的巨额,减低到2万万元。

货币贬值给予农民以清理债务的千载一时之良机。但若不得政府之协助,负债的农民也不能够利用这个机会。

展开阐述

“清理农家债务”是费孝通针对当时农村经济困境提出的一项具体的金融制度改革方案。他观察到,当时的农贷政策以“促进生产”为目标,但由于生产资料(如化肥、农具、兽力)的稀缺,单纯向农民提供货币贷款并不能有效增加农业产出。

核心论点

  1. 农贷增产的局限性:费孝通明确区分了“货币”与“资本”。资本是能够投入再生产的实物(肥料、工具等)。在实物资本存量不足且无法快速增加的情况下,向农民注入货币(农贷),只会抬高现有生产资料的价格,而无法实现总产量的提升。
  2.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民生而非生产:当时农村的根本问题,是农民在沉重的债务负担下生活难以为继。据估算,全国农民背负着巨额债务,利率极高(年息常达30%以上甚至更高),终年劳作的成果大部分被高利贷者攫取,这严重地“损蚀”了乡土社会的根基。
  3. 政策转向:从“促生产”到“保民生”:鉴于此,他力主农贷政策应“老老实实放在促进民生上”。具体操作就是由国家银行利用农贷资金,以较低的利息,帮助农民偿还积欠的高利贷。这相当于将农民的债务从私人高利贷者手中转移到国家银行账上。
  4. 利用时机:费孝通还敏锐地指出了“货币贬值”这一“千载一时之良机”。在通货膨胀时期,农民理论上可以用贬值的货币偿还旧债,大大减轻负担。但现实中,由于债主(地主、商人)的强势,农民往往无法利用这一机会,甚至被迫接受“谷利”等更严苛的条件。因此,政府必须介入,强制推行债务清理,才能实现“德政”。

深远影响

这项制度安排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国家力量的介入,切断高利贷对农村的剥削,将农民从债务中解放出来。这样不仅能直接改善农民生活,还能让他们有余力进行储蓄和投资。当生产资料市场改善时,农民便能用自己的力量增加资本,最终同样达到“促进农业生产”的目标。这是一种更为根本、更为人本的乡村建设思路。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