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政治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张力,其核心区别在于:哲学作为求真活动,可以无限地探究真理;而政治作为实践活动,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决断和行动。
政治对手之间靠谈判。谈判也是一种说理,但跟求真类型的说理不一样。利害之间的妥协可以说是共识,但这不像求真活动得到了共同的结论。
现实事务容不得你一直讨论下去,越来越深入…哲学家悠着点儿,你急什么,十年不行二十年,二十年不行还两千年呢,你慢慢来。立法者他不是这样的,到点了,他必须行动,就按照我们现有的理解和认知的水平行动。
求真活动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世界…政治活动要直接改变世界,它不能一味去追问终极的真与不真,跟哲学家比,政治家更多依赖信念。
展开阐述
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是思想史上的一个核心议题。两者都关乎人类社会的根本秩序,但它们的目标、方法和时间标尺却截然不同。
目标差异
- 哲学(求真活动):其首要目标是追求真理与理解,澄清根本道理。它是一个开放、无时间限制的探究过程,不以直接改造世界为目的。正如桃花盛开,自有路径形成,哲学通过卓越作品的光照,潜移默化地改变生活形态。
- 政治(实践活动):其首要目标是组织和维系共同体生活,直接改变世界。它必须在紧迫的现实中做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更多地依赖于信念和决断,而非无穷的真理追问。
方法差异
- 哲学的方法:主要是“说理”和“对话”,旨在通过论证获得更深的理解,甚至达成智识上的共识。这是一个“悠着来”的过程。
- 政治的方法:当说理无法达成共识时,政治依赖于“谈判”、“妥协”甚至斗争。政治共识常常是利益妥协的结果,而非纯粹理性的产物。
张力所在
- 时间性的冲突:古典思想认为好的政治应与“真知”相关联,但政治的紧迫性(“时不我待”)与哲学探究的长期性构成了根本矛盾。政治无法等到哲学家们在两千年后达成共识才去行动。
- 说理的限度:在政治领域,尤其当双方立场差异巨大(如“屁股决定脑袋”),纯粹的说理往往失效。此时,追求相互理解可能比达成共识更为现实和重要。
尽管存在张力,但两者并非截然二分。政治决断需要理由和论证来获得合法性(Legitimacy),而哲学探究也无法完全脱离其所处的政治环境。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思考社会秩序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