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己之学”是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认知水平,而非为了取悦他人、谋求官职或追逐名利。
我们读哲学,多半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思想,提升了你自己,就好了。学术不是这样的,你的理解是否正确可靠,这是个基本要求,你发言,一定要言之有据…
对普通劳动者来说,哲学本是无用之学,爱好者得了空闲,自可以读读、聊聊,但把这无用之学强加给年轻人,枉费四年最宝贵的青春,让我觉得挺糟心的。
我对穷理的兴趣非常深…但一开始我没打算以哲学为业。…多数人,哪怕好道,也不必以穷理盘道为业,专门穷理盘道容易蹈空。还是以比较落实的事情为业比较好…同时也可以好道。
展开阐述
“为己之学”是源自儒家传统的一个重要概念,强调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最终归宿。它与“为人之学”(为了让他人看到或获取外部利益而学习)形成鲜明对比。在当代语境下,这一概念对于我们反思教育、学术以及个人成长的意义尤为重要。
内核与特征
- 内在驱动:学习的出发点是源于对知识和真理本身的兴趣(“好道”),以及完善自我的内在需求,而非任何外部功利目的。
- 提升自我:“为己之学”的核心成果是“提升了你自己”,这包括思想的深化、人格的成熟和对世界更丰富的理解。这是一种内在的收获,无法用外在标准(如论文数量、职位高低)来衡量。
- 超越职业:真正的“为己之学”不一定与职业挂钩。一个人可以从事任何“比较落实的”职业,如医生、工程师或企业家,同时保持对根本道理的兴趣(“好道”)。将说理、思考作为纯粹的职业(“盘道”),反而有“蹈空”的危险。
在当代教育与学术中的反思
- 对哲学教育的启示:哲学教育的本质应是通识教育,是“为己之学”的实践,帮助学生提升思想。如果将其作为一种强制性的专业,让没有内在兴趣的学生去学习,就违背了其初衷,成为对学生青春的“糟蹋”。
- 对学术体制的批判:当前的学术体制(如以论文发表数量为指标)往往鼓励的是“为人之学”,学者为了满足外部评价而生产“垃圾”,这与“为己之学”所追求的真实思想提升背道而驰。
- 个人安身立命之道:在浮躁的社会中,“为己之学”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安顿方式。它关乎个人如何通过持续的学习和思考,来构建一个丰满、自洽的精神世界,这与职业成就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