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中以读书、明理、修身为本,并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的知识阶层。
钱锺书说,猴屁股都是红的,只是那些爬到高处的猴子,红屁股格外让人看得真楚。
我自己也不喜欢“知识分子”这个词儿,多的不说,“分子”就够刺耳的。
展开阐述
在《读〈知识分子〉》一文中,作者通过与西方“intellectual”概念的对比,间接触及了对中国传统“士”或现代“知识分子”的反思。
传统上的“士”
传统的“士”阶层,即读书人,其理想形象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们不仅是知识的拥有者,更是道德的楷模和社会的良心。其核心特征包括:
- 为己之学:读书首先是为了修养自身品德(立德),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或谋生手段。
- 道义担当: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抱负,追求“学而优则仕”,希望通过参与政治来施展自己的理想。
- 立德与立言:理想的读书人追求“立德”与“立言”的统一。一个人的学问和言论,与其道德品质被认为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为什么当西方“知识分子”被揭露出道德瑕疵时,会引发关于其作品价值的疑问。
现代转型
进入现代社会,“士”的称谓逐渐被“知识分子”取代。“知识分子”一词本身就带有现代性的烙印,它不再必然与道德楷模或政治抱负绑定,而更多地指向一个以知识、思想为业的专业群体。然而,传统“士”的理想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会期待。
作者在文中提到自己不喜欢“知识分子”这个词,或许正因为它割裂了传统“士”文化中知识、道德与行动的统一性,使其变成一个略带贬义和“面目可憎”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