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并非指所有人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而是指通过开放的013-核心抽象-对话和公共012-核心抽象-说理,群体成员对于如何在一个存在分歧的议题上共同行动或相互理解所达成的基本框架。
真正的共识不是“我们想得都一样”,而是“尽管我们想得不一样,但我们都同意这样做”。
唯一真理观追求的是“统一思想”,而现代公共生活追求的是“达成共识”。前者是独白的产物,后者是对话的结果。
共识是脆弱的,它需要持续的沟通和维护,一旦说理和对话停止,共识就会瓦解。
展开阐述
“共识”是现代多元社会的基石。在一个不存在“唯一真理”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答案就是构建和维护共识。它区别于宣传所制造的虚假一致,也不同于权力强加的服从。
共识的类型
- 规范共识 (Normative Consensus): 对基本的社会行为准则、法律和制度的认同。例如,无论持何种政治立场,大多数人都认同“不应使用暴力解决争端”这一准则。
- 程序共识 (Procedural Consensus): 对解决分歧的程序和规则的认同。例如,在选举中,即使不支持获胜方,但各方都接受选举结果,因为他们认同选举这一程序本身的合法性。
- 认知共识 (Cognitive Consensus): 在特定议题上,通过012-核心抽象-说理和证据交换,达成的对事实层面的共同理解。但这并不等同于价值判断上的一致。
真共识 vs. 假共识
- 真共识: 产生于自愿、理性的013-核心抽象-对话。它承认并尊重差异,是在知情和理解基础上的自主选择。其标志是过程的开放性和参与者的017-核心抽象-自由人格。
- 假共识: 产生于信息操控(见015-核心抽象-教育与洗脑的区别)、群体压力或权力强制。它压制和消抹差异,追求表面上的一致。这种“共识”极其不稳定,一旦高压解除,就会立刻崩溃。
共识的重要性
在一个复杂的现代社会,期待所有人在所有问题上都达成意见一致是不现实的。共识的目标不在于消灭分歧,而在于管理分歧,为社会协作提供一个动态的、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基础。它要求每个参与者都具备一定的016-核心抽象-独立判断力,能够区分说理与宣传,对话与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