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的流通是剩余价值从其产生的商品形式,通过出售转化为货币形式,并最终被资本家作为收入消费或资本化的过程。

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价值的周期增加额或处在过程中的资本的周期果实,取得了来源于资本的收入的形式。

展开阐述

剩余价值(m)在生产过程中被创造出来,并物化在商品资本(W′)中。然而,要让资本家能够实际占有和使用它,它必须经过一系列流通环节。

剩余价值的流通阶段

  1. 商品形式(w):剩余价值最初作为剩余产品(商品资本W′中超过原资本价值W的部分)存在。在这个阶段,它只是潜在的价值,尚未实现。

  2. 货币形式(g):通过商品资本的出售(W′—G′),剩余产品被转化为货币,剩余价值也相应地取得了货币形式(g)。这是剩余价值的第一次流通,是其实现的关键一步。只有转化为货币,剩余价值才能成为可供灵活支配的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3. 消费或资本化:货币形式的剩余价值(g)面临两种最终去向:

    • 作为收入消费:资本家将g用于购买消费资料(g—w),满足个人或家庭的需要。这是简单再生产的情况。
    • 资本化:资本家将g再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资本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动力。

剩余价值流通的货币来源问题

一个看似矛盾的问题是:如果资本家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投入流通的只是他们的资本(c+v),他们如何能从流通中取回一个更大的价值(c+v+m)?实现那部分剩余价值(m)的追加货币是从哪里来的?

这个问题的解答在于:

  1. 资本家作为消费者:资本家阶级不仅作为生产者投入资本,也作为消费者投入货币来购买他们自己的消费品。他们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虽然最终来源于剩余价值,但在每一次流通行为中,是他们自己预先投入流通,从而为实现自己和他人的剩余价值提供了流通手段。 . 金生产者的作用:生产贵金属(货币商品)的部门,其剩余价值天然就是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这部分新生产的货币会不断地投入流通,为其他部门的剩余价值的货币化提供物质材料。
  2. 信用制度:在发达的资本主义中,信用制度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银行、票据等)大大加速了货币流通,减少了实现同量商品价值所需的现实货币量。

因此,剩余价值的流通,是整个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资本价值的流通紧密交织,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完整运动。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