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再生产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全部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作为收入非生产性地消费掉,使得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过程。
我们首先考察生产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在这里,和在第一章一样,假定一切条件不变,又假定商品是按照它们的价值买卖的。根据这些假定,全部剩余价值进入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展开阐述
简单再生产是分析扩大再生产的理论出发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基本关系。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资本循环 P…W′—G′—W…P 的过程如下:
-
价值实现与分离:在流通阶段 W′—G′ 中,商品资本(W′=W+w)被实现为货币(G′=G+g)。此时,代表原资本价值的货币(G)和代表剩余价值的货币(g)在形式上分离开来。
-
资本流通与收入流通:
- 资本流通:资本家将货币G再投入流通,购买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G—W),使资本价值回到生产资本(P)的形式,继续下一个循环。这个过程表现为 W—G—W。
- 收入流通:资本家将剩余价值的货币形式g作为个人收入花费掉,用于购买消费资料(g—w)。这个过程表现为 w—g—w,它属于一般商品流通,处在资本的直接循环之外。
简单再生产的本质
- 资本关系的再生产:尽管表面上看,资本家只是在消费他“应得”的利润,但简单再生产的过程本身,不断地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工人通过消费其工资,维持并再生产出自身的劳动力,从而保证了资本家能源源不断地找到剥削对象。资本家则通过消费剩余价值,维持其作为资本家的社会存在。
- 掩盖剥削:由于资本流通(W—G—W)和收入流通(w—g—w)在形式上都属于普通商品流通,这便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使得整个过程看起来像是为了满足消费而进行的简单的商品交换,而非为了攫取剩余价值。
- 消费的制约:在简单再生产中,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是再生产得以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一旦商品资本W′的出售受阻,不仅资本循环会中断,资本家和工人的消费也会受到限制甚至停止,这揭示了消费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制约作用,是理解经济危机的关键。
简单再生产是一个理论抽象,在现实中,资本家总会将一部分剩余价值资本化。然而,通过分析这一理想状态,可以清晰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再生产得以维持和延续的基本条件和内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