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货币流通是实现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不同组成部分进行价值和物质补偿所必需的中介环节。

对商品流通来说,有两样东西始终是必要的:投入流通的商品和投入流通的货币。……年产品借以流通的货币量,是社会原有的,是逐渐积累起来的。这个货币量不是当年的价值产品,但是,用来补偿已经磨损的铸币的金是例外。

展开阐述

对社会再生产的分析,不能停留在物物交换的层面,必须引入货币流通,才能揭示其现实的复杂性和内在矛盾。货币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中介角色。

货币流通的路径

社会总产品的交换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行为完成的:

  1. Ⅰv的实现第Ⅰ部类的资本家以货币支付工人工资(Ⅰv),工人用这些货币向第Ⅱ部类的资本家购买消费资料。然后,第Ⅱ部类的资本家再用这些货币向第Ⅰ部类的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通过这个迂回的路径,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最终以货币形式流回到起点。

  2. Ⅱv的实现第Ⅱ部类的资本家以货币支付工人工资(Ⅱv),工人用这些货币直接向他们自己的雇主购买消费资料。因此,Ⅱv的货币形式是直接流回的。

  3. 剩余价值(m)的实现:资本家阶级作为一个整体,必须自己预先投入一笔货币到流通中,用于他们之间的相互购买以及对工人产品的购买,从而使他们各自产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得以货币化。这笔为实现收入而预付的货币,通过不断的流通,最终会回到各自手中。

货币的来源问题

  • 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一个核心问题是,实现剩余价值(m)的追加货币从何而来?其来源主要有:

    • 资本家作为消费者的支出:资本家阶级必须自己预付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这部分货币成为实现他人剩余价值的流通手段。
    • 金生产:生产货币商品(金、银)的部门,其剩余价值天然就是货币形式,这为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货币化提供了新的货币材料。
    • 信用制度:通过加速货币周转、利用支付手段等方式,减少了实现同量价值所需的现实货币量。
  • 社会总货币量:社会再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前提是社会中必须存在一个与商品流通规模相适应的、逐渐积累起来的货币总量。这个总量既包括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也包括以各种形式(准备金、贮藏货币)暂时停滞的货币。

货币流通的意义

引入货币流通,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几个关键点:

  • 过程的复杂性:简单的物物交换被分解为无数独立的买和卖,增加了过程失衡和中断的可能性。
  • 货币资本的必要性货币资本不仅是生产的起点,其在流通中的不断预付和回流,是维持再生产连续性的命脉。
  • 危机的可能性:货币流通的任何环节发生障碍(如支付链断裂、信用收缩),都会直接影响到两大部类之间的物质补偿,从而引发全面的经济危机。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