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W′—G′)是资本家作为卖者,将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W′)转化为货币资本(G′)的流通行为,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最终实现。
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他的商品转化为货币,或者说,经历W—G这个流通行为。
展开阐述
第三阶段W′—G′是货币资本循环的终点,也是资本价值实现其增殖的关键一步。在生产过程结束后,资本以商品资本(W′)的形式重新进入流通领域。
商品资本(W′)的性质
商品资本W′之所以是W′,而不仅仅是W,并非因为它的绝对价值量,而是因为它的相对价值量。它的价值大于生产它所消耗的资本P的价值,这个超额部分就是剩余价值(m)。因此,W′的价值构成是 W + m(其中W代表原资本价值,m代表剩余价值)。它带着资本主义生产的“胎痣”,是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的承担者。
价值的实现
W′—G′这个行为,就其本身考察,只是一个简单的商品出售(W—G)。但是,作为资本循环的一个特定阶段,它具有双重意义:
- 资本价值的实现:通过出售,预付的资本价值(W)由商品形式回归到它最初的货币形式(G)。资本价值完成了 G—W 和 W—G 两个流通阶段,回到了起点,可以重新开始新的循环。
- 剩余价值的实现:对于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剩余价值(m)来说,W′—G′是它的第一次流通,是它从商品形式(w)到货币形式(g)的转化。这个实现过程为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或进一步的资本积累提供了货币形式的基金。
循环的完成与更新
随着W′—G′的完成,资本家手中持有的是G′(= G + g)。资本价值(G)和剩余价值(g)现在都以货币形式独立存在。这使得资本家可以将剩余价值(g)的流通和原有资本(G)的流通分离开来。他可以选择将g作为收入消费掉,或者将其追加到原有资本中,开始一个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过程。
因此,第三阶段不仅是当前循环的终结,也是下一个循环的起点。资本价值回到了它最初的货币形式,并因实现了剩余价值而获得了增殖,从而具备了重新作为货币资本开始新一轮循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