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时间是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即完成从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W—G)和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G—W)这两个转化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资本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生产时间,资本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它的流通时间。所以,资本完成它的循环的全部时间,等于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
展开阐述
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当资本处于流通领域时,它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因此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流通时间的长短对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起着一种消极的限制作用。
流通时间的构成
资本的流通时间由两部分构成:
- 出售时间(W′—G′):资本从商品资本形式转化为货币资本形式所需的时间。这是形态变化中最困难的部分,通常占据流通时间的较大部分。其长短受市场行情、销售距离、支付期限等多种因素影响。
- 购买时间(G—W):资本从货币资本形式再转化为生产资本要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需的时间。其长短同样受市场状况、供应来源、交通运输等条件影响。
流通时间对资本增殖的影响
- 限制生产效率: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停留在非生产状态的时间就越长,生产过程的中断时间也越长。这直接限制了资本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效率和价值增殖。反之,流通时间越接近于零,资本的职能就越大,生产效率和自行增殖也就越大。
- 决定预付资本量:为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有追加资本来填补前一批资本在流通期间留下的空档。流通时间越长,为维持生产连续性所需要预付的追加资本就越多。详见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 产生流通费用: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会产生纯粹的流通费用(如买卖、簿记)和保管费用(如仓储),这些费用是对剩余价值的扣除。
资本主义生产的趋势是尽可能缩短流通时间。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信用制度的发展以及通讯技术的进步,都是资本为了克服流通时间的限制、从而加速资本周转而采取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