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期间是指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在生产过程中互相连接的工作日的总和,其长短直接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和预付资本量。
我们讲工作日,指的是工人每天必须耗费劳动力,每天必须劳动的劳动时间的长短。而我们讲劳动期间,指的是一定生产部门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互相连接的工作日的数目。
展开阐述
劳动期间是生产时间的一个组成部分,特指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实际停留的时间。它与单个工作日的区别在于,它衡量的是生产一个完整商品所需的总劳动时间跨度。
劳动期间的特征
-
连续性:劳动期间是由多个连续的、互相连接的工作日构成的。例如,制造一台机车需要100个工作日,这100天就构成一个单一的、连续的生产行为。
-
决定周转差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劳动期间的长短是造成不同生产部门资本周转速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短劳动期间(如纺纱):产品可以很快完成并出售,资本可以迅速流回并重新开始循环。
- 长劳动期间(如造船、建筑):资本必须在生产过程中被长期束缚,其回流被大大延迟。
对预付资本的影响
劳动期间越长,对预付资本的影响越大:
- 增加预付时间:资本必须为更长的时间被预付,才能收回。例如,一个劳动期间为3个月的资本,其流动部分要等3个月后才能流回。
- 增加预付资本量:由于生产是连续的,在第一个劳动周期投入的流动资本(工资、原料)尚未流回时,就必须不断追加新的流动资本来维持生产。因此,劳动期间越长,为维持生产连续性所需要预付的资本总量就越大。
资本主义生产的对策
资本主义生产通过各种方式力图缩短劳动期间,以加速资本周转:
- 技术手段:采用机器、改进工艺等,可以大大缩短制造单个产品所需的时间。
- 组织手段:通过协作和分工,可以同时在多个环节上进行生产,从而缩短总的生产周期。
- 信用制度:信用制度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社会资本来垫付因劳动期间过长而需要的大量预付资本,从而克服单个资本的局限,兴办大型、长周期的工程(如铁路、运河)。
然而,在某些部门(特别是农业),劳动期间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制约,难以人为缩短,这构成了这些部门资本周转的天然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