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管费用是在商品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形成商品储备期间,为保存其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产生的费用,它部分地加入商品价值,但本质上属于非生产性开销。

资本在商品资本形式上从而作为商品储备的存在,产生了费用,因为这些费用不属于生产领域,所以算作流通费用。这类流通费用同第一节所说的流通费用的区别在于: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加入商品价值,因此使商品变贵。

展开阐述

当资本处于商品资本(W′)形态,停留在市场上等待出售时,就形成了商品储备。维持这种储备需要额外的资本和劳动支出,即保管费用。这与纯粹流通费用不同,后者只与价值的形式转化有关,而保管费用与保存商品的使用价值直接相关。

保管费用的构成

  1. 建筑物和设备:如仓库、货栈、容器等,用于储存商品。
  2. 追加劳动:为防止商品变质、损坏而付出的劳动,如搬运、看管、维护等。
  3. 物质损耗:商品储备在储存期间可能发生的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

保管费用的性质

  • 非生产性:从社会角度看,用于保管的资本和劳动是从直接生产过程中抽离出来的,不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或价值,因此是社会财富的非生产性支出,是对社会产品的扣除。
  • 价值的加入:尽管是非生产性的,但保管费用可以加入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变贵。这是因为保管过程可以被看作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的继续,它保存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也保存了其价值。这种追加的劳动和资本消耗,会像生产过程中的消耗一样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
  • 双重性:保管费用的产生具有双重原因:
    • 一般原因:任何社会都需要产品储备(生产储备和消费储备),维持储备必然产生费用。
    • 特殊原因: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其流通中的停滞(无论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使得产品储备主要表现为商品储备,从而产生了特殊的保管费用。

商品储备的两种状态

  • 正常储备:为满足连续的社会需求和保证再生产的连续性所必需的储备。这种储备形成的费用是正常的流通费用,会加入商品价值。
  • 非正常储备(过剩):由于商品卖不出去、流通停滞而形成的过量储备。此时,保管费用不再加入商品价值,而是成为资本家在实现价值时的一种直接损失

因此,保管费用是资本主义生产为克服流通时间的限制、保证再生产连续性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它在增加商品名义价值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劳动的非生产性耗费。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