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转时间的长短,特别是其中流通时间与劳动期间的比例,直接决定了为保证生产连续性所必须预付的资本总量。

为了使生产连续进行,同一个流动资本的支出在这里必须分配在较长的时间内……或者,只有追加流动资本才能使生产连续进行。

展开阐述

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连续性生产。然而,当一部分资本完成其劳动期间进入流通时间后,它就暂时退出了生产过程。为了填补这个空档,使生产不致中断,就必须有另一部分资本接替它的位置。这就产生了周转时间对预付资本量的影响。

追加资本的必要性

  • 基本原理:为维持生产的连续性,在第一个劳动期间投入的资本(资本Ⅰ)处于流通领域时,必须有一个追加资本(资本Ⅱ)来开始第二个劳动期间。
  • 决定因素:这个追加资本的量,取决于流通时间的长短。流通时间越长,需要用来填补生产空档的追加资本就越多。

预付资本量的计算

预付资本的总量由两部分构成:

  1. 一个劳动期间所需的资本(资本Ⅰ):其量由劳动期间的长度和每周的资本支出决定。
  2. 一个流通期间所需的资本(资本Ⅱ):其量由流通时间的长度和每周的资本支出决定。

总预付流动资本 = 资本Ⅰ + 资本Ⅱ

不同情况下的资本运动

  1. 劳动期间 > 流通期间:在这种情况下,从第二个周转开始,每个劳动期间结束时,都会有一个等于追加资本(资本Ⅱ)的货币资本被游离出来。因为当资本Ⅰ流回时,由资本Ⅱ开始的第二个劳动期间尚未结束,所以资本Ⅰ的一部分就成为多余的。

  2. 劳动期间 < 流通期间: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预付的追加资本(资本Ⅱ)可能大于原始资本(资本Ⅰ)。如果流通时间不是劳动期间的整数倍,同样会发生资本的游离。

  3. 劳动期间 = 流通期间:这是一个特例,两个资本部分(Ⅰ和Ⅱ)会规律地交替运动,而不会发生资本游离。

结论

  • 资本游离是常态:在现实中,劳动期间和流通期间的比例是任意的,因此,一部分预付资本在周转过程中周期性地被游离出来,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现象。
  • 货币资本的蓄水池:这种游离出来的资本,很大一部分必须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成为潜在的、可供支配的资本。这是信用制度得以建立的重要基础之一。
  • 周转速度的影响:周转时间的缩短(如流通时间缩短)会使一部分预付资本变得多余,从而被分离出来,投入货币市场;反之,周转时间的延长则需要追加的货币资本,可能对货币市场造成压力。

因此,周转时间的变动不仅影响单个资本的运营,也通过改变货币市场上的资本供求,对整个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