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 资本论第三册
- 历史与社会
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以借贷关系为基础,调节社会资本分配和周转的金融体系的总和。
其次,信用制度的发展已经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会资本在各个资本家面前集中起来;最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受资本家支配。
资本的这种过剩是由引起相对过剩人口的同一些情况产生的,因而是相对过剩人口的补充现象,虽然二者处在对立的两极上:一方面是失业的资本,另一方面是失业的工人人口。
展开阐述
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重要杠杆,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作用。
-
主要形式:信用制度主要包括041-历史与社会-商业信用和042-历史与社会-银行信用。商业信用是产业资本家和商人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交易中以延期支付的形式相互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则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集中社会闲置货币,再以贷款形式提供给职能资本家。
-
积极作用:
- 加速资本周转:信用可以缩短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加速资本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化。
- 促进资本集中:通过信用,社会上分散的、小额的货币被集中起来,转化为巨大的、可供支配的货币资本,使得进行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 降低利润率下降趋势:信用制度通过加速周转和促进资本集中,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016-规律与趋势-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
- 形成股份公司:信用制度的发展催生了040-历史与社会-股份公司,这是对私人资本的扬弃,是向更高级生产方式过渡的起点。
-
消极作用与矛盾:
- 加剧生产过剩:信用无限扩大生产的趋势,与市场有限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周期性046-历史与社会-危机的温床。
- 助长投机:信用制度,特别是014-核心概念-虚拟资本的产生,为金融投机提供了便利,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 虚拟资本与真实资本的脱节:信用制度创造了一个庞大的虚拟资本市场,其运动与实体经济的运动相脱节,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