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并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展开阐述

概念-绝对剩余价值依赖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不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劳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其基本逻辑如下:

  1. 提高劳动生产力:资本家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如概念-协作概念-分工概念-机器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2. 降低劳动力价值: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使得生产工人生活资料(或制造这些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所需要的概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使概念-劳动力价值下降。

  3.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由于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工人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概念-必要劳动时间也随之缩短。

  4. 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在概念-工作日总长度不变的前提下,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概念-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从而使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概念-剩余价值增加。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追逐相对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这一过程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技术上和社会组织上不断发生革命。

关联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