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的典型形态,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
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
工场手工业时期所特有的机器始终是由许多局部工人结合成的总体工人本身。
展开阐述
工场手工业大约从16世纪中叶持续到18世纪末,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发展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式。它以两种方式产生:
-
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将不同种类的独立手工业者(如马车匠、马具匠、裁缝等)联合在同一个资本家的工场内,共同生产一种产品(如马车)。
-
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将许多从事同一种手工业的工人(如制针匠)集中起来,把原来的生产过程分解为各种连续的局部操作,并把每种操作固定为某个工人的专门职能。
工场手工业的特征:
- 技术基础是手工业:手工业的熟练仍是生产过程的基础,这限制了生产的科学分解。
- 工人片面化:工人终生从事同一种局部操作,成为该操作的“自动的片面的器官”,其代价是牺牲了全面的生产才能。
- 劳动工具专门化:劳动工具不断分化,以适应各种片面的职能,这为概念-机器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
- 资本主义性质:工场手工业通过概念-分工使工人畸形化,从而发展了作为概念-资本属性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是生产概念-相对剩余价值的有力手段。它建立了资本对劳动的专制统治。
工场手工业最终被概念-大工业所取代,因为它狭隘的技术基础与它自身创造的生产需要发生了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