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与价值二分法是一种将关于“是什么”的描述性陈述(事实)与关于“应该是什么”的规范性或评价性陈述(价值)严格区分开来的哲学观念。
事实/价值的两分是当代人最广泛接受的一对反思范畴, 无论在学院里, 还是在日常论理中, 我们到处听到这个两分, 听到人们谈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这是银元”是个事实判断, “银元是好东西”是个价值判断。
在伦理学方向上,人们谈论事实与价值;休谟问:我们怎么能从是跳到应当?
并没有两个世界,一个事实世界,一个价值世界,我们也不掌握把价值贴到事实上的魔法。我们原本并不生活在赤裸裸的事实当中,然后在这些事实上增添上价值或感情色彩。有价值的世界是我们的原生世界。
展开阐述
“事实与价值二分法”是现代思想中的一个核心区分,它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知识、伦理和社会科学的理解。它主张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判断:关于客观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事实判断”,以及表达主观好恶、评价或规范的“价值判断”。
思想根源
这一区分的经典源头是苏格兰哲学家休谟提出的“是-应当问题”(Is-Ought Problem)。休谟观察到,许多论证常常在描述“是什么”(is)之后,悄然跳跃到规定“应该是什么”(ought),而这两种陈述之间存在一道无法单靠逻辑跨越的鸿沟。
核心观念与影响
- 两个世界:这种二分法倾向于将世界设想为两个领域:一个是由客观、中立、可验证的事实构成的“事实世界”,另一个是由主观、多变、无法被证实的“价值世界”组成。
- 价值中立:受此影响,尤其是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者被要求保持“价值中立”,即在研究中只陈述事实,避免掺入个人的价值评价,以追求科学的客观性。
- 事实的说话方式:为了实现这种分离,论证和科学研究需要采用一种“事实的说话方式”,即尽量使用不含评价色彩的“薄瘠概念”(如“4000元”)来代替充满评价和情感的“厚实概念”(如“太贵了”),从而使陈述能够被不同立场的人共同接受为事实依据。
文本的批判
原文作者对这一二分法的普遍滥用提出了批判:
- 原生世界本为一体: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赤裸裸的事实世界中,然后再主观地“赋予”其价值。在我们的“原生世界”里,事实与价值是直接连在一起的,事物本身就以“美的”、“可怕的”、“舒适的”等方式向我们呈现。
- 分离是一种工具: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开来,不是因为它们天然分离,而是为了某些特定目的(如法庭辩论、科学研究)而采取的一种话语策略。它是从充满意义的整体情境中“切割”出事实,使之成为可供不同理论和立场使用的公共材料。
- “事实判断”用语不当:“这是银元”通常是在陈述事实,而非“做出判断”。判断是在证据不充分时才需要的思维活动,而事实是判断的依据。因此,“事实判断”这一说法本身就容易引起混淆。